明朝陈埭丁姓穆斯林改宗及清真寺 |
中广网 06月30日 12:07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
泉州南部10公里处的陈埭丁姓家族是元初居泉的穆斯林商人丁谨(1251~1298年)的後裔。丁谨字慎思,疑即阿拉伯文名Shams-al-Din的音译,取尾重音Din即丁爲姓,丁姓第十世祖丁衍夏(1516~1597年?)曾著有《感纪旧闻》一文,推测其祖先爲云南著名的穆斯林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亦思巴奚”战乱之後,丁姓第三世祖丁太臯避居於晋江县陈埭村。丁姓迁居陈埭之初仍体保持伊斯兰信仰,至六世祖丁宽(卒於1442年)和丁敏(卒於1456年)的坟墓都是伊斯兰式的。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陈埭发生“丁升争财之讼,里猾曾细养求贿不得”,反诬丁姓原“姓撒脱,南隅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市)卫戍,易姓丁”,若此案成立,则丁姓族人犯有明初立籍时之隐讳罪,要失去立足陈埭的权利。这就是族谱中称之“撒氏戊卒”事件。这场官司历时18年,对丁姓影响极大,时丁姓“家所遗祭田荡尽,继敛私赀以充,而家爲窘”。丁姓第九世祖丁自申记此事件“始於郡邑,蔓於省,又理於京,更数巡臬监司勘鞠逮击,株引累年,赖天祖之灵,幸直其事。然拮消僧之馀,已洁祭田而鬻之他主,乃至祭祀所需,什不能存一,仅荔果数株,荒田数亩而已”。“撒氏戍卒”复萌,著手修撰家谱,舍弃六世祖丁敏保存的世系记载(即上文提及的云南穆斯林赛典赤•瞻思丁),而援引丁度(汉族)爲先祖,“以昭其裔不出於回回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政策对穆斯林是相当不利,这也是丁姓首次采用族谱隐匿其穆斯林族源,不过此次事件尚未令丁姓放弃伊斯兰信仰。
丁姓十世祖丁衍夏(1516~1597年?)的《祖教说》记载稚年时所见丁姓族人所遵循的教俗是“敛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衰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爲会期,日西,相率向西以拜天。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食,竟日则枵腹。荐神惟香花,不设酒果,不焚楮帛,诵清经,仿所传夷音,不解文意,亦不求其晓,吉凶皆用之。牲杀必其屠而後食,肉食不以豚,恒沐浴,不是不敢以交神明。衣崇木棉不以帛,大率明洁爲尚也。夏(丁衍夏)稚年习见如此”。据此,则十六世纪初,丁姓家族仍保持著礼拜、封斋、不食猪肉、宰牲、土葬等伊斯兰教规,虽然记载中未见清真寺之类的语词,但档推知当时丁姓家族不仅拥有清真寺而且还有阿訇。
可是,至十六世纪末丁衍夏著谱之时,情况大变,丁姓族人之习俗“殓加衣矣,殡用木矣,葬愈时矣,衰麻棉半矣,祀设主矣,封用圹矣,祭列品矣,牲务肥 矣,天多不拜矣,斋则无矣,牲杀不必出其屠而自杀矣,衣以帛矣,交神不皆沐浴矣,酒果设矣,楮帛焚他神矣,祀先则未用也,香花之荐犹故也。今则祀先有焚楮帛者,牲杀不必自杀与其屠者,食有以豚者”。以此观之,丁姓家族大多数人在数十年内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最近发现的一篇《祭仪纪言》,声称丁姓实行汉俗始于八世祖丁仪(1473~1521年),因其“首登仕籍,以大夫之礼祀其先”,但仍不敢违背伊斯兰教。而後九世祖丁自申、十世祖丁日近、十一世祖丁亨文“联登甲榜”,大肆兴修宗祠,以汉俗替代伊斯兰教,造成伊斯兰教“几乎息”。
笔者认爲在这样短的时间里造成丁姓举族改变信仰,除了上述原因,还应当有某种重大的外来因素。西元1600年的《重建陈江丁氏宗祠碑》记载丁氏宗祠原称庙,於“嘉靖庚申岁(1560年),毁於兵”。经丁自申及其子两度筹款重建,并改庙称祠。丁氏宗祠迄今保存完整,其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尤其爲了体现“回”字上方的转折笔划()特地削去了一片墙角,可见设计者用心良苦,青海省历史研究者认爲这与纪念回回(族)有关。笔者考证十五世纪初丁姓仍严守伊斯兰教规的状况,推测遭兵焚之前的丁姓(祖)庙(丁姓宗祠)可能是一座清真寺。这一止文所述的丁衍夏关於丁姓族人奉行诵经、礼拜、封斋等仪式的记载相吻合。无论是宗祠、祠堂、家庙或祖庙,其功用都是一个,供祀祖宗的屋舍,也就是说其中必须设“主”(即供奉死人的牌位,俗称神主),若如丁衍夏所述,当时“祀不设主,祭不列器”。一提起礼拜寺就联想到规模壮观的泉州艾苏哈卜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礼拜寺的基本要素仅仅是一间能辨明方向的房间而已。笔者推测十六世纪之前丁姓的庙(祖庙),其实质内容中礼拜寺。丁衍夏所生活的十六世纪是丁姓礼拜寺功能最终向宗祠功能过渡的过程,这一点在丁衍夏之前的祭仪、祭品的设置并不符合中国的礼制,爲此,丁衍夏专门撰文予以纠正和约束。总之,十六世纪是丁姓家族汉化过程中最复杂而有意义的时期,许多细节还有待於进一步探讨。 时值十六世纪中叶,由於“遭兵燹之间关,掌教失传”,丁姓家族的改宗发生於1568年的兵燹毁了丁姓清真寺(庙)之後,很可能指的是当时波及泉州湾两岸的同一倭患事件。这次兵灾的前因後果尚待研究。
|
|
来源:SRC-504030266 责编:刘淑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