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视听 | 最新报道 | 聚焦大庆 | 镜头纪实 | 走近英模| 大庆经验 | 经典故事| 英模风采 | 大庆之歌 | 媒体报道 | 大庆名词 | 大庆风光
走近英模 更多...
·铁人王进喜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
·“敢打硬仗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
·“勤勉务实的模范书记”权贵春
·“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
·“执著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
·“铁人精神的传人”李新民
·“油田建设的尖兵”冯东波
·“勇攀高峰的钻井专家”张书瑞
媒体报道
·[人民网专题]传承大庆精神 创建百年油田
·[新华网专题]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大庆油田
·[央视国际专题]百年大庆油田,为祖国加油!
·[光明网专题]大庆精神,永不落伍的时代精神
·曾玉康纵论油田可持续发展:三篇文章三个关键
·在大庆油田感受创新 经济日报记者亲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报道
[专稿]为经济输血 为民族铸魂 大庆油田唱响新时代精神赞歌
中广网    2007-09-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记者刘媛 曹囡囡)大庆,一座因油而生并因油而兴的城市;大庆,一片 “精神”富有而生机勃发的油田。40多年来,这个勤劳的油田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祖国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这个响亮的名字与激励斗志的铁人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40多年来,大庆为我们所奉献的不仅仅是一部物质文明的历史,更是一部精神文明的巨著。

    1959年,第一股原油从这方土地喷涌而出,中国人扬眉吐气地摘下贫油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壮志豪言,气吞山河;40多年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一代代大庆人中传承发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在这方土地上忘我拼搏,无私奉献。大庆油田以原油年产量第一,油田采收率第一,年纳税额第一,创造着世界同类油田采油史的记录,引领着中国工业半个世纪的辉煌,实现了为祖国“加油”的承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份贡献源自于共和国长子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决心,源自于石油人为国分忧的坚定信念,这决心和信念就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而这种精神,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依然激励着大庆人迎难而上,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的创新,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稳产目标而奋勇向前,为党的十七大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精神赞歌。

    回顾历史看大庆 艰苦创业大会战

    在采访中我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在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史上,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有两大事件,一个是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另一个就是发现了大庆油田。

    事实证明,历史选择了大庆,而大庆也没有错过这个机遇。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起步发展的国民经济期盼石油。但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建国初期,全国只有老君庙、独山子等3个小油田和四川石油沟、圣灯山两个气田,全国只有8台破旧的钻机,52口油井。人们不禁困惑了,偌大的国家,真的就没有石油吗?

    就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石油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的大转移”的战略决策。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以全新的理论引导实践,大举进军松辽盆地。

 

    历史就此改变。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向世界宣告大庆油田的发现,也由此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名为“大庆”,以此将大庆油田的发现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大庆”这个别具纪念意义的名字,由此叫响中国。

 

    1960年2月20日,党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的报告》。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浩浩荡荡的会战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进松嫩平原。

 


铁人纪念馆内,大会战时期“人拉肩扛”运钻机场景重现。

    三月的大庆,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和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夺油大战。他们成日成夜地奋战在井场上﹑“牛棚指挥所”中,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来换取石油。他们吃的是冻得硬邦邦的窝窝头,住的是简陋的“干打垒”和大通铺。一位“老会战”在回忆起当年的“会战”场景时告诉记者,当年,“铁人”王进喜在冰天雪地里带领着1205队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奋不顾身压喷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石油工人万众一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夺取了石油会战的光辉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的“贫困”面貌。

    1963年的一天,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传到大庆:我国石油基本实现了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国人民举国欢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正式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

    十年动乱,大庆人统一的思想是:“这里乱,那里乱,唯有大庆不能乱。”在坚定的思想信念下,大庆人始终坚持生产一天都不停,实现了产量逐年递增。更让人惊讶的是,几乎就在动乱结束的那一年,大庆原油年产量跃上了5000万吨大关。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伟大精神的缩影,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发展眼光看大庆 叙写辉煌谋百年

    石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那份沉甸甸的分量相信不需多言。大庆油田从他得名那天起,就注定了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几十年来,大庆油田一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大关,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中国从此开始的改革开放,有了自给自足的“血液保障”。年产5000万吨的纪录,大庆人保持了整整27年。


    在成绩面前,大庆人没有沾沾自喜;居安思危,因为他们想的比常人更遥远。从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至今,历经40多年的开发,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近19亿吨,已进入一个特高含水期。矿藏资源开采的客观规律注定了油田产量不可能无限期地“居高不下”。更重要和严峻的问题是:如果长此下去,大庆将无法保持与国家的大发展同步,无法保持和国家的大目标一致。

 



在大庆,随处可见正在作业的“磕头机”。


    大庆油田依靠科技进步,已经成功地创造了油田开发史的奇迹。面对资源递减的客观规律,大庆作为共和国的骄子,会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曾玉康曾冷静地对大庆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国家需要原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原油,员工稳定需要原油。作为中国石油棋盘里的一颗重要棋子,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企业,作为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大庆油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经济、政治、历史、社会四大责任,大庆油田的“硬稳定”极具战略意义。大庆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一个城市和一个企业的范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与国家的大发展同步,与国家的大目标一致,这就是大庆人在新世纪赋予“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的新内涵。2003年,大庆油田提出了“创建百年油田 搞好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也就在这同一年,大庆油田按照原油开采规律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在年产油量在高产稳产了27年后首次调减到5000万吨以下。


    面对记者的疑惑,大庆油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玉普说,大庆油田之所以要下调产量,不是无油可采,而是变多采为优采。是要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有效。减量并不等于减产,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具体实践中。创建百年油田的发展战略,目的就是实现资源探明率最大、油田采收率最高、整体经济效益最优、员工队伍素质最好。国家战略的需求,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企业发展,容不得我们交纳更多的学费。只有心存忧患,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始终挺立时代潮头,才能无愧于祖国。
减少的是当前,加上的是长远。大庆人意识到,唯有科技创新,唯有大胆“走出去”,才能谋求长远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面对“二次创业”,大庆人扛起了大庆品牌,举起了“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的旗帜。


    在今天的大庆油田,虽然已经看不到“人拉肩扛搬钻机”、“用身体搅拌泥浆”的景象,但从科研人员紧锁眉头攻克一道道难题,从技术工人对一颗螺丝的认真付出和满头汗水,你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为祖国加油”、“为百年油田奋进不止”的信念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每个石油人的血液里,大庆人无时无刻不感到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骄傲和自豪。


    在人们习惯于讨论大庆原油产量的可持续性的时候,大庆人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另一个术语上:油气当量。2004年,大庆发现大气田,终于在苦苦探寻20多年之后,依靠勘探思路、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庆油田的采收率已经突破50%,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大庆油田正在全力冲击采收率60%的大关,如能实现,就等于新增储量4到5亿吨。此外,聚合物驱油开采领先世界的大庆,仍将实现年产1000万吨的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


    从向油田要大气到向海外市场要供应,大庆人敢于质疑和突破,敢于在前人否定的地方寻找新资源。今日的大庆,已经成功收购了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的3个开发区块,实现了海外独立勘探开发油气田的新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田开发技术,是大庆油田公司进入国内外同类型油田开发市场的敲门金砖。目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钻井、压裂、修井、录井、射孔、试油、采油工程等已进入伊朗、哈萨克斯坦、印尼等7个国家,市场广阔,前景无限。


    当年王进喜所在的1205队第十九任队长胡志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大庆石油人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无论是在火热的会战年代,还是在新时期进行二次创业、建设百年油田,以1205钻井队为代表的“铁人团队”不断创出高指标、新纪录。作为石油战线的一面旗帜,“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这支队伍坚定不移的目标。2006年2月19日,在第18任队长李新民的带领下,GW1205钻井队扛着“铁人旗帜”走出国门,以过硬的技术在国外成功打井13口,口口全优,真正实现了走出去、站得稳、叫得响的目标,实现了老队长王进喜当年的心愿。


    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大庆精神大庆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却从未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庆石油人将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伟大旗帜,承载重任,踏梦前行。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已经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大庆油田,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精神传承看大庆 党旗飘扬在油田

 

    40多年来,大庆油田取得的每一项惊人的业绩里,都渗透着大庆石油人的坚强意志和辛勤汗水;每一个重大的创举里,都折射着大庆精神的时代光华。在大庆油田的22万多名职工中,有5.2万名共产党员。党支部就是一个个坚强的堡垒,党员就是队伍中一面面鲜红的旗帜,每到险难关头,党员带头向一线、向井场冲已经是一种传统。走访大庆油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那种敢争一流、拼搏奉献的精神,强烈地震撼着记者的心灵。

 


在大庆油田,党支部就是一个个坚强的堡垒,党员就是队伍中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2005年3月27日晚,一场多年不遇的大暴雪突袭了大庆油田,一夜间,影响原油产量4万余吨;5月末,大庆地区连降暴雨,使令人瞩目的徐家围子天然气勘探几度受阻,油田生产也步履维艰;7月25日晚,大庆境内发生理氏5.1级地震,使大庆油田公司所属单位的生产生活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新时期大庆石油人再一次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奏响了荡气回肠的大庆精神赞歌!


  暴雪中,数千名干部员工自费打车赶往各自岗位,还有很多人在无车可打的情况下,徒步几小时赶到井上。之后,2万多名干部员工放弃休息,连续作战,仅用79个小时, 2万多口停产井全部复活。


  大雨里,主管领导吃住在天然气勘探现场,一线将士在深陷的泥水中冒雨奋战,千方百计保工期,让人们再次领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可贵和力量。


    地震后,在逃离震区的人流中,时常会有一股股“逆流”,那是奔向震区井场的党员干部。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油田上下团结一致,顾全大局,坚守岗位,党员抢险队24小时连续奋战,用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


    采访中,一个真实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记者。曾在油田工作的一位老党员在一次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拨通了正在油田值班的女儿的电话,这位父亲打通电话的第一话就是问女儿:“你是不是在岗位上?”得到了肯定地回答后,这位老党员欣慰地说:“好,这样做就对了。不管发生什么事,你一定要坚守岗位。同时也要注意安全。”正是党员父亲的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自己的后辈,让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播种开花。


  就像这位老党员说的,有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从昔日的老“五面红旗”,到最近涌现出的新“五面红旗” 、“五大标兵”,大庆油田各级党组织始终强化榜样力量,推行典型带动,有了这种力量、这种带动,大庆油田才一直无往不胜、勇立潮头。


    被誉为“矢志不渝的勘探兵”的姜传金是“新五面红旗”之一。他曾积劳成疾,摔倒在办公室,被诊断为尿毒症晚期,做了肾移植手术。在经历了人生磨难后他重返工作岗位,心中的理想之火依旧燃烧。他曾说:“我的事业在大庆,我要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报效油田,任何挫折都不能改变我的选择。”在“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储层逐步预测方法,成功地绘制出了高质量的成果剖面图,有效地解决了火山岩厚度预测难、火山岩储层相带地震表征难、火山岩物性特征定量描述难等三大难题,开辟了火山岩气藏储层预测的新途径,这标志着大庆油田形成了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山岩勘探关键技术。姜传金利用储层预测研究成果,指导部署的9口深探井,火山岩预测符合率达到100%,与一般深层探井成功率均小于40%相比,仅此一项就至少节约勘探投资1.5亿元,这使徐家围子中部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目标得到落实,创造了我国天然气勘探的奇迹。


    让红旗飘得更红,就必须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打造一流团队。记者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参观的时候,发现一张用红纸书写的“决心书”,虽然有些褪色,但上面的一句句誓言和三十个名字,却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几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那是在2004年,升深2号井经过多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套管已经严重腐蚀,周围开始产生漏气,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油田决定对其进行水泥封堵,但由于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联系了几家国内的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107队临危受命。队长赵传利在向大家传达完上级的命令后,说:“弟兄们,咱们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来没熊过;这次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咱107队绝不能当孬种!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30个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在庄严的气氛中,队里的5名党员和干部率先在“决心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全队没有一个人退却。30个名字,同一个决心:“一定要拿下升深2!”


    7月28日,放喷点火降压开始了。当放喷闸门开启点火的一刹那,巨大的气压顶得闸门发出嘶嘶尖叫,四五十米高的火柱冲天而起,百米内热浪袭人。190多个小时后,井内压力逐渐降了下来,而大家的心却更紧了,更艰巨的考验和更大的危险还在等着他们。


    8月6日8时40分,施工车组的轰鸣声,让本来在紧张气氛笼罩下的升平镇拥护村,更加透不过气来,压井开始了……接着是卸井口、装井控。这道工序相当于拆除炸弹的引信,一旦失控,井场周围方圆几里将遭到毁灭性破坏。消防车、救护车等严阵以待,现场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随着现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由队长赵传利和党支部书记黄志虎以及副队长、两个班长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冲上井口实施封堵。五名勇士沉着冷静,默契得就像一个人,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操作。封堵成功了!大家欢呼拥抱,喜极而泣。


    敖古拉采油队地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是有名的大庆西风口,黄沙起时,遮天蔽日,吹得眼睛干涩、皮肤皲裂。长年在这里工作的女工不仅要克服风沙的侵害,还要忍受别离亲人的痛苦,很多人起早贪黑上班,想见孩子一面都挺难。采油队党支部千方百计地改善衣食住行条件,开辟各类活动室,组织党员布置了“亲情墙”,将每个家庭的集体合影悬挂上墙,举行工艺品制作比赛,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多彩的生活,舒解了职工对家的思念,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并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敖古拉采油队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徐亚东告诉记者:“作为党员一定要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只有把员工当成自己的亲人,把油田当成自己的家,为他们解决思想负担,才能让大家安心工作,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简单朴实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大庆人的精神和责任。


    采访即将结束,心中感慨无限。遥想当年大会战时期,大庆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凭着满腔热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不畏艰辛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而今,大庆油田进入了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大庆精神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大庆人用不断提升的先进思想和铁人精神丰满着腾飞的羽翼,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稳产目标创造新的业绩,为党旗更加鲜艳谱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