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视听 | 最新报道 | 聚焦大庆 | 镜头纪实 | 走近英模| 大庆经验 | 经典故事| 英模风采 | 大庆之歌 | 媒体报道 | 大庆名词 | 大庆风光
走近英模 更多...
·铁人王进喜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
·“敢打硬仗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
·“勤勉务实的模范书记”权贵春
·“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
·“执著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
·“铁人精神的传人”李新民
·“油田建设的尖兵”冯东波
·“勇攀高峰的钻井专家”张书瑞
媒体报道
·[人民网专题]传承大庆精神 创建百年油田
·[新华网专题]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大庆油田
·[央视国际专题]百年大庆油田,为祖国加油!
·[光明网专题]大庆精神,永不落伍的时代精神
·曾玉康纵论油田可持续发展:三篇文章三个关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在大庆油田感受创新 经济日报记者亲历
中广网    2007-09-2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 大庆,曾经连续27年年产石油5000万吨以上,创世界同类油田采油史的记录;而今又发现储量上千亿立方米的庆深大气田,正续写“以气补油”可持续发展的新诗篇!

  7月25日,我来到离大庆市80多公里的敖古拉采油区,纵目眺望,云低野旷,草葳风疾,众多“磕头机”点头致意。

  敖古拉属外围油田,“低产量、低丰度、低渗透”是它显著特点。因此,在这里怎样向管理、向成本、向技术要效益,是实现敖古拉向以效益、质量为中心转型,建设新油田的严峻命题。

  我换上采油工作服,与采油队党支部书记高连长、第二班组采油班长商世国,来到“塔43—16”油井例行检查。商世国负责14口油井巡查,每口井每天上下午要各检查一遍,他每天都要骑30多公里摩托车,检查28趟。

  眼前的抽油机高5米多,只见它振臂一挥,千钧油杆轻轻拉起。这口井是队里头号高产井,日产原油达4.5吨。我和商世国按规程,要对抽油机的电机电路、流程走向、闸门状态、刹车手柄等进行10项检查。

  检查中我惊奇地发现,油井上采油工艺发明、创新的名堂很多。几乎每个螺帽、螺母都用红油漆连上一条防松线,螺丝一旦松动,红线就会错位。这使检查变得一目了然,提高了效率。拆装固定一吨多重平衡块儿的两个重叠大螺丝,每次都得两个人,用上好几道工序。维修班张少春发明一种两面用扳手,一个人一次就可以完成作业。油田规定,谁的发明,工具就以谁的名字命名,“少春扳手”由此不胫而走。

  井口盘根盒中的盘根是用橡胶圈做的密封装置,以控制井口漏油。盘根松紧度对动力电能损耗有影响,若松了跑漏油,紧了摩擦增大耗电高。过去为防漏油,误以为越紧越好,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敖古拉工程师董其龙揭开这个秘密,经反复试验提出,用带力矩数字的扳手,控制盘根松紧度,以不紧不松“微漏”最好。对此项工艺创新,主管敖古拉的采油九厂厂长王岩楼算过一笔可观的效益账,每口井一天节约4度电左右、能省2元钱,一年就省700多元。全厂有1000多口井,一年电费就节省75万元。大庆油田5万多口井,加上减少对盘根和光杆的损耗,一年仅此就节省5000多万元。

  晚上21时许,我又随队参加抓捕“油耗子”的行动。

  队里值班干部每天晚上都要带领联防队员看护油井,“蹲坑”守候,打击盗油分子。他们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方归,第二天照常上班。当晚共出动3台车巡逻,我和敖古拉采油队队长高翔,驱车沿着荒草路的车辙颠簸前行。黑暗中,成群的蚊子轮番袭来令人避之不及,高翔他们每晚都要像这样对敖古拉116口油井不定点巡查。赶回驻地,已是深夜时分。白天辛苦一天的采油工人,晚上还要保护石油资源,大庆所产石油真是来之不易啊!

  7月26日早晨,我来到第九采油厂,在这里强烈感受到浓浓的创新氛围。九厂最远采油点达100多公里,辖区面积一万五千多平方公里,是大庆油田管理幅度最大的采油厂。你信吗?这么大范围1000多口油井原来得用700多人管护,现在仅300多人就能胜任!靠什么?在技术上,他们创造集中一地打“丛式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巡井时间。

  我在王岩楼厂长桌上发现一张“员工创新创效竞赛成果申报表”,上面记载着职工发明、降耗等创新成果。在带领全员创新中,王岩楼组织技术人员研制一大“宝贝”———“往复式潜油泵”,即把电机潜入井底上下活动,一节节往上顶油。一旦这项创新试验成功,将是采油史上革命性突破,大庆油田将取消所有抽油机,节能增效40%以上!九厂还将采油、测试、维修人员按能力、性别、年龄划成小组进行生产,分单元管理。全厂所有工种2000多人,都要通过网上培训、考试,评职晋级。王厂长感慨道:“现在油田绝不像原来那傻大黑粗形象,而是要靠技术、管理、创新求发展。现在地下油层越来越复杂,除了要在驱油方式上创新外,在采油工艺、管理上也要创新增效。”

  我和管理局曾当过老钻井工的李方俊穿上工作服、戴好安全帽,来到1205钻井平台上。1300马力的机泵震天响,对面人连喊话都听不清,我们一起与当班的王金国等人“接单根”。这口井已打了900米深,需要将长9.5米、重600斤的“单根”钢管,一根根接上打到井下,每换接一次新钻杆,就叫“接单根”。这活儿又累又危险,满是泥浆的钻台都是用一块块铁拼起来的,随着钻机不停地剧烈晃动,人在上面随时都有可能被落物砸着。“接单根”时要用“扣卡子”固定,手扶满是泥浆的钻杆辅助钻机换接。我们一起用“液压大钳”将单根放到“鼠洞”里,再在钢管螺扣涂上油,换接好单根后,钻机又开始发出震天吼声,继续钻井。如此,每隔5至20分钟,就要接一次单根,工人们24小时倒班,歇人不歇机。之后,我满身泥浆地来到燥热的钻机操控间,酷暑时节,门窗大敞,上面只盖一块遮阳布。司钻李晓龙班长满脸是汗地手握钻井“猫头”,眼睛紧盯着仪表上的钻压针和悬重针。只听他喊道:“我们只要开钻就不能停下来,必须完成任务。”我想今天钻井工仍然是最艰苦、最累的高危职业!

  1205钻井队毕竟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队伍,每个人身上都有股铁人的精神!他们从去年9月到现在,每月都打5口井,成功实现“五开五完”目标;他们从原来只能打单一直井,发展到现在能打“分支井”、“小井眼”等多功能井,4天后他们又要开拔远郊,采用新工艺,打大庆油田第一口“水平取芯井”;他们队里三分之二员工,已通过中石油集团公司的英语300句会话考试,有34人目前正在国外打井市场上奋战。一天劳累之余,我在沉思,什么是新时代铁人精神呢?队长胡自强的话仍萦绕脑际:“我们要急国家所需多打井,不断学习、创新,向核心技术挑战,为社会创造新价值。”

  7月27日,我和油田公司宣传部新闻科长孙大菲,来到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107队。在队部我们发现一份决心书,那是队长赵传利和30名队员,在即将去封堵随时有大爆炸危险的升深2气井前,签名立下的“生死状”。在生死攸关的40分钟内,他们比平时演练少用一个小时,顺利完成了拆卸井口及井控的安装。接着他们又将落到井下2060米的电缆一节节捞上,213根油管也被逐一捞出,最后封窜井口完成任务。我被“生死状”的故事感动,心灵被107队不畏艰险、勇敢善战的英雄壮举所震撼,同时也深为107队那高超的修井技术所折服。有高爆风险的升深2气井能化险为夷,得益于先进的修井工艺和创新意识。在这次抢险中,107队自制加工了多种钩类工具,兼钻井功能和打捞功能于一体,捞出井内断脱的钢丝和钢丝团。他们加工近10米长的套铣母锥和开窗母锥,捞出井内破损的油管。

  创新精神令这支“英勇善战的修井铁军”智勇兼备,创新实践使107修井队如虎添翼。我们在工具房看到,400多种“捞、磨、铣、套、倒”工具一应俱全,其中不乏创新之作。队里李军发明的“领眼铣锥”,将笔尖似的通心导向套管,以扩张变形的管径,成倍提高了工效。这些队员们发明的工具、创新的工艺,使107队修井效率大为提高,过去修一口疑难井费时一年半载,现在修类似井工期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我们换上橘红色工作服和安全帽,登上正在修复的“综2—20”油井。修井是大庆油田最苦最累、危险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既要有内科大夫正确诊断的本事,又要有外科医生手到病除的技术。

  带领107队冲锋陷阵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是油田公司树立的“五面红旗”之一。井口抡管钳最累,他一干就是一天;他手指粉碎性骨折,仍带着夹板奋战井场;水泥车抽不动泥浆,他像当年王铁人那样,带头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他在修井工岗位上苦战24个春秋无怨无悔;他带领107修井队曾创造油田大修队伍第一个采用侧钻井技术,第一个实施电泵井打捞,第一个进行气井施工,修井成功率达99.1%。

  3天来,我被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精神和高尚情怀感染着,被大庆油田涌动的创新热潮激励着,这正是大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王玉普高度概括了大庆发展的未来:“创新是大庆之魂!大庆凭着这种新的铁人精神、凭着科技支撑、凭着全员创新,正创造一个个新的奇迹,创建百年油田!”

来源:经济日报    责编: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