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7月12日消息(记者张雯雯 通讯员薛丛川 李贤君)作为革命老区的宁波市奉化区松岙镇,位于沿海前哨,镇区内卓兰芳烈士纪念馆,是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卓恺泽故居及墓地,是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松岙镇政府大规模整修改造卓兰芳纪念馆,使之成为宁波市创意组织生活教育实践基地。这些“红色旅游”打卡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然而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有多个公共卫生管理顽疾,一度成为该镇的形象短板:镇区的6个村犬牙交错,居民跨界居住很普遍,一些区域就成了“三不管地带”;日常管理中容易“扯皮”,养护绿化的就不管垃圾清理;各村保洁工年纪较大,街面保洁不均衡,小街小巷往往没人扫……
  松岙镇党委政府下定决心把改善环境风貌作为为学党史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大物业”模式,镇区公共区域环境治理都由一个“大管家”负责。实施一个多月,环境风貌大变样。
  据该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管家”模式,即通过招投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镇区内的主干道、主要河道以及镇建成区内6个村的公共区域环境治理等事务,交给第三方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维护。
  根据合同,公司承包了松岙镇建成区内所有道路以及主要河道的保洁,还有垃圾分类、绿化养护等工作,形成环境卫生管理“一张网”。
  卓龙华是街横村原党支部书记,这次受聘成为捷达公司在松岙的“大管家”。他告诉记者,以前各个村自己聘保洁工,“各人自扫门前雪”,但很多保洁工年纪较大,一些小街小巷的保洁,效果就不理想。“实施‘大物业’后,重新调配人手,划分责任区”,像镇区街道保洁一块,原来共有37人,其中垃圾分类督导员13人,经过调整,人数减为22人,其中垃圾分类督导员10人。
  “我们派了两个人每天在大街小巷转,专门做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来。”卓龙华说,尽管保洁工少了,但清扫保洁区域比以前增加了20%左右,垃圾分类更规范,厨余垃圾的收集量明显增加。
  专业机构来服务,还消除了部门壁垒。
  按照传统的管理体制,像环境卫生保洁一块,镇、村各管一摊,镇里只负责一段主路和两条大溪,小街小河由村里自组队伍进行管理。此外,镇区的绿化养护归镇城建办,河道保洁维护是镇农办的事,环境卫生又归镇社事办管。
  “这样的体制,看似样样有人管,事实上要管好却很难。”松岙镇副镇长何冬赞说,实施“大物业”后,镇区公共区域管理“一盘棋”,打破了部门、镇村管理“壁垒”,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街一村村民何大姐说,镇区有十来个公厕,现在有专人管理,弄得比以前清爽多了。此外,小河沿岸,白色垃圾也看不到了,改变挺大。
  记者随机选择在街一村、街横村、海沿村等地走街串巷,所经之处,很多道路虽然狭窄还有些破旧,却非常干净。后山村的卓根女大姐负责镇中心菜场前一里多长路段的保洁,还要收集沿街100多户店铺的垃圾。她说,每天清晨6时不到就上街打扫了,上午、下午要扫足8小时,“进入新公司后,管理严格了,但工资也加了点,还是蛮开心的”。
  前不久,镇里组织农办、城建办以及镇区6个村的干部等,对“大物业”实施一个月来的成效进行评估,大伙总体上给予“满意”的评价。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说,他差不多天天到各个角落转,“现在保洁工责任心强了,环境卫生搞得比以前要好多了”。
  引入“大物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让镇、村干部从繁琐的卫生保洁事务中解脱出来,当好管理者角色。何冬赞说,现在各村的干部都是“大物业”的监督者,“村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庭院美化、景观打造中去,提升村庄居住品质,搞好‘我们的家园’建设。这对松岙镇今年争创国家卫生镇至关重要”。
  “大物业”服务成效显著,价格如何?
  根据协议,松岙镇每年向捷达公司支付500余万元购买“大物业”服务,与以前分散管理所需经费相比,只多了30多万元,但现在物业服务的区域大了,项目多了,完成的质量也提升了,“花这笔钱还是值得的”。
  据了解,按照计划,“大物业”分步推进,第一阶段是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公共服务,接下来要实施第二阶段,把市政维护、民生服务的部分内容也纳入进来,由物业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开通服务热线,开展一系列有偿、低偿、无偿服务。
  “实施‘大物业’模式,是松岙镇实施基层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之举。”松岙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专业化机构,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改善城镇基层社会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