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直播 > 中国大舞台第114期 > 直播摘要
从《江怨》到《江怒》 正义之水八方汇合掀起反抗巨澜
2014-12-14 21:43: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 扬子江母亲散乱的白发,血染的花瓣,遍野的哀鸿,《江怨》诉说着人间的惨剧,继而一曲《江怒》 ,正义之水从八方汇合,掀起反抗的巨澜,永远警醒着全人类的记忆。
“我们这个民族到了二战,受到的太多的灾难,所以叫江怨,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也诉说近一个世纪的苦难。”赵季平指出。
赵季平用沉重的低音和浓郁的和声结构来描写中华民族这个苦难,叫《江怒》,从一开始爆发式的反抗,呼喊着、连续着反抗,接着用副歌写法,他强调复调式的一条线、两条线、三条线、四条线不断地汇集壮大,就是写抗日力量不断加强,形成了势不可当的洪流。
赵季平说,和平颂的第四乐章《江怒》是整个乐章当中规模最宏大的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群起抵御敌人侵略的精神。
听众“礁石浪花”说,“民族交响乐《和平颂》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流淌着华夏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凝聚着古老南京的历史风韵和丝丝缕缕的思绪,寄托了人们对《金陵大江》的深厚情感,也是对和平的呼唤,对幸福的渴望。同样,也体现了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创作才华。”
编辑:卢靖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