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村村建立扶贫社 脱贫致富有抓手——留坝县村级“三位一体”扶贫互助合作社调查

2017-08-10 11:21:00来源:陕西日报

  尽管当下各地涌现出不少“党支部+”的脱贫模式,但在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看来,她更愿将留坝县的扶贫模式定义为“三位一体”,即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者合一,组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简称扶贫社),下设贫困户参与的经营类、公益类生产服务队,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6年8月,留坝率先在全县8个镇11个村试点扶贫社。今年初,又有15个村加入。6月底,全县75个村实现扶贫社全覆盖。目前,这一模式正在汉中全市推广。

  “留坝将扶贫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当前与长远并重,尤其是回答了贫困村如何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实现村集体经济快速积累的难题。”提及留坝扶贫模式,研究“三农”问题多年的省政府参事郑梦熊如是说。

  不到一年,扶贫社试点在全县顺利推开。短短半年,26个试点村获得集体积累180余万元,参与的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留坝县的扶贫社有啥不一样?

  缺位的第五级书记和村级组织

  脱贫攻坚的工作主体到底是谁?脱贫摘帽后,包联单位走了、扶贫干部撤了,脱贫成果谁来巩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许秋雯有着清醒的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重要工作主体应该是村级组织!只有强有力的村级组织,才能把群众组织起来、管理起来发展产业,引导群众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可现实呢?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上面是“各种给”,给政策、给支持。下面却是“一路冷”,一是村级组织热情不高,包联干部直接入户,没村上什么事,村干部成了甩手掌柜;二是群众参与度不高,少了村上配合,帮扶部门、包联干部只能把脱贫攻坚作为阶段性中心工作完成,难以形成持续效应。百姓参与度低,甚至还助长了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现有的村级组织干事没实力,服务没平台,组织群众没手段,承担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主体责任。“留坝是国定贫困县,全县近一半村是空壳村,村集体资金不足,基础设施靠要,公益事业靠等,村级组织自己都是‘贫困户’,说话没底气,更谈不上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了。”许秋雯直言。

  实际上,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留坝县想过许多办法。

  最初是成立能人带头、贫困户参与的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时候,全县合作社达到80多个。然而这些合作社做着做着就变了味,不少合作社成了个别人争取项目资金的载体,有的甚至拿到项目款后便退还了贫困户的入股资金,贫困户脱贫成了空话。

  要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核心是要发展产业,要将他们纳入到有效的产业链上,这又回到了最初的命题,谁来组织他们?留坝县认识到,还得靠村级组织,而且是强有力的村级组织。

  被激活的扶贫互助合作社

  不断总结、修正,留坝决定将上述两种模式的合作社“嫁接”,成立由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组成的扶贫互助合作社,村支书任理事长,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任监事长。合作社下设若干个生产组或服务队,从事具体的村级事务管理、组织群众生产、服务群众生活等工作。

  在各村扶贫社具体设定上,留坝只定大原则,如扶贫社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管理服务;生产经营获得的收益为村集体收入,具体的集体、个人分配比例由各村社员决定;村级资产一律实行“村财镇管”等。

  扶贫社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特别是为了促其发展,留坝为每个村扶贫社注入60万元资本金,允许和鼓励入社群众、贫困户、能人大户入股,根据股金份额参与分红。同时推行项目代建制,将投资3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项目,交由扶贫社实施,促进村集体积累和村民增收,进一步夯实村级组织便民服务平台。“扶贫社实质上是个集经济管理、生产发展、公益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体,说到底是给村级组织放权了。”马道镇党委副书记申保全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而作为全县第一家成立扶贫社的试点村,武关驿镇松树坝村早早便享受到了扶贫社带来的利好。

  7月8日,尽管是周六,但松树坝村仍一派繁忙。“目前做的是河堤绿化,从去年8月至今,我们承接了15个项目,村集体积累达到8万元。”村支书席帮清快人快语,“村里的微型广场、防洪渠、通组路等都是我们自己干的,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质量更没得说。”

  松树坝村扶贫社有社员106户,其中70%是贫困户,下设10个服务队,生产经营、公益服务类各5个。按照大家约定,每次项目利润总额的30%留作村集体,10%作为村上开支的公积金,10%用作工程风险抵御金,10%作为扶贫社管理人员的奖励基金,40%给大伙儿分红。“下个月我们首次分红,户均1000元没问题。”席帮清说。

  包括松树坝村在内,留坝县75个村已全部组建扶贫社,拥有建筑工程、红白理事会等各类服务队419个,发展会员3293人,占全县贫困户总人数的76%,入社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其中扶贫社参与代建项目就有112个,涉及金额2387.2万元,参与贫困户达573户781人。

  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有了扶贫社,留坝的乡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驱车前往马道镇沙坝村村委会,沿途顺山体自然而成的通村路旁,是精心修过的花廊,随意停下,远山、近水,都是难得的山水画。“以前打扫这儿的卫生,得反复做工作,就算一天给个二三十元还没人来,如今,不出钱都来呢。”当了十多年村支书,今年余海斌才觉得自己像个支书。

  以往,给大伙儿既盖不了章又办不了事,余海斌觉得自己很受“冷落”。现在,村子有了积累,还有专门的公益服务队,说话办事都有了底气。特别是像村民反映强烈的自来水管维修等有人建、有人用、没人管的事,今后都不再是问题。不少村干部反映,有了扶贫社后,好办事、能办事,群众也在主动靠拢,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

  更大的变化来自贫困户。留坝要求扶贫社将贫困户参与比例作为各盈利性生产服务队承接项目的前提条件;个体股东中贫困户股份不低于51%;凡承包、领办项目的能人、大户,雇用劳动力中贫困户比例不低于30%等,确保贫困户有收入。

  沙坝村3个大户带动9户贫困户承包了村合作社的食用菌生产队,大户负责技术管理,贫困户出劳力,发展袋料香菇10万袋,出售后可获利20万元。按扶贫社规定,3个大户只能获得49%的收益9.8万元,而贫困户可获得51%的收益10.2万元,户均收入1.13万元;青桥驿镇社火坪村扶贫社,带动全村38户贫困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去年订单出栏生猪103头,实现净利润12万元。今年4月首次分红,50户社员人均领到1000元……

  更多时候,贫困户和其他村民一起参与扶贫社的管理运营。哪个项目不公开?哪个干部办事不公?哪个贫困户干活不出力?大家提出来,开个院坝说事会,共同商议解决。在扶贫社带领下,贫困户收入多了,见识广了,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以扶贫社为抓手,通过制度创新,壮大集体经济,建强村级组织,锻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让他们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正是我们建立扶贫社的初衷所在。”许秋雯说。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贫困户;村级组织;留坝县;嫁接;三位一体

村村建立扶贫社 脱贫致富有抓手——留坝县村级“三位一体”扶贫互助合作社调查

而作为全县第一家成立扶贫社的试点村,武关驿镇松树坝村早早便享受到了扶贫社带来的利好。”  松树坝村扶贫社有社员106户,其中70%是贫困户,下设10个服务队,生产经营、公益服务类各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