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桶水”变成“长流水” 给贫困户一份长久的保障

2017-08-07 15:01:00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付伟

  “茶园雨后景,虫鸣山更幽。待到重阳日,举杯话长久。”8月2日一早,看到英德积庆里茶业公司负责人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这首小诗,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钟韶彬不由心生共鸣,“诗眼在于‘长久’二字。”在他看来,积庆里公司“私家爱心茶园”项目带给贫困户的,正是一份“长长久久的保障”。

  在云雾缭绕、满目墨绿的广东英德“红茶谷”,黄嫂正与一群姐妹置身于这幅诗意画卷中,身背竹篓,腰系围裙,双手在茶枝顶端熟练而飞快地跳跃。看着满满一筐的收获,她的脸上总会漾起甜美的微笑。伴随指尖和叶尖的反复碰撞,一天下来,100多元劳务报酬也飞进荷包。对于黄嫂这样的贫困户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每年,积庆里公司会拿出200多个固定岗位,为贫困户的就近就业愿望提供落点,再加上600多个10个月以上的季节性岗位,在从“种地农民”到“采茶工人”的转身中,当地贫困户的户均增收幅度被拉升到20%以上。

  这片茶园带给黄嫂们的,除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收益和便利,还有“扶贫资金+创意项目”化学反应所释放的滚滚红利。2015年,作为广东第二轮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相对贫困村,黄嫂所在的村庄将对口帮扶单位带来的4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积庆里公司“私家爱心茶园”项目,定制租赁5亩,租期10年。“村委会每年按照投资金额15%收取固定收益,其中70%定向分配给贫困户。”积庆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依托优质产业,将扶贫资金的“一桶水”变成“长流水”,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滴灌。在英德,除了“私家爱心茶园”,如此思路同样让“彩虹国业助学基金”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基金创办人罗顺敏来说,将慈善捐助与基金理财结合起来,既是用市场力量放大爱心的一种方式,也是教育扶贫靶向施治的一条新路。

  小梁(化名)刚刚考上当地重点高中,但作为寒门学子,筹措学费、生活费难免捉襟见肘,直到迎来“彩虹国业助学基金”的一场及时雨,他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只不过,小梁并不知道,自己拿到的不是一笔简单的爱心善款,而是依托产业投资孵出的一颗扶贫“金蛋”。

  罗顺敏告诉记者,“彩虹国业助学基金”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是躺在银行吃利息,而是将“原始捐赠”作为本金交由当地爱心企业“国业旅游”进行运营,后者则保证每年不低于8%的基本收益率和不低于4%的捐助收益率。“2018年底本轮精准扶贫基本结束时,‘国业旅游’再将本金一次性返还给基金方。”

  在用市场思维“点睛”之后,罗顺敏将帮扶企业与贫困对象的传统“二人转”,变成了资本、产业、扶贫的稳定“铁三角”。由“彩虹基金”资助的阳山县大崀镇坑塘村黑山羊养殖基地已经整整6年,不仅成为集体经济的拳头项目,更成为了贫困户的创业乐园,存栏只数比初创时增长了3倍。而在新丰县马头镇秀田村,总投资24万元的“鱼藕混养”项目,“彩虹基金”提供了11.6万元贴息贷款。“我们不是无偿捐赠,而是通过信贷方式对贫困户既给动力,也给压力。”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钟韶彬看来,增强贫困户的获得感,需要在资源、机会和收益分配上向这一群体倾斜,防止用力方向跑偏,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嵌入资产收益、资本运营等手段,让产业扶贫杠杆的撬动作用发挥得更为显著。“毕竟,一时之利只是小利,长久之利才是大利。”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贫困户;基金理财;茶园;积庆里;国业

“一桶水”变成“长流水” 给贫困户一份长久的保障

”在他看来,积庆里公司“私家爱心茶园”项目带给贫困户的,正是一份“长长久久的保障”。这片茶园带给黄嫂们的,除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收益和便利,还有“扶贫资金+创意项目”化学反应所释放的滚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