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通渭:“小苹果”成就致富“大产业”

2017-07-13 10:16:00来源:定西日报

  盛夏时节,穿行于通渭县陇川、鸡川、新景等乡镇,漫山遍野绿潮涌动、翠波似海,绵延连片的苹果园一片接着一片,穿着“外衣”的青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在园间捋枝、摘心、除草,说笑声回荡在山川田野……

  近年来,通渭县立足土地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资源优势,把发展林果业作为提振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持续发力,坚定不移地走“小苹果大产业”的扶贫之路,全力打造苹果产业基地,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苹果树已成为广大果农的“摇钱树”,苹果产业成为众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和“绿色银行”。

  陇川乡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持续抓苹果基地建设、突出抓果园管理、坚持抓技术示范、集中抓果农培训,积极实施“利用3年时间,全乡苹果面积突破3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实现人均果业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3335”工程,全乡苹果种植面积达2.45万亩,其中挂果9200亩。2016年,全乡苹果产值达3480万元,人均增收2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富民产业。

  “这些年,孩子上学、家里建楼、买车,全靠果园收入。目前,家里有盛果期果园11亩多,一年能收入十多万元。”陇川乡菜子村村民杨平说。据了解,菜子村共有206户农户,2700多亩耕地。其中,栽植苹果树面积达2300余亩,户均拥有果园11亩,全村苹果树挂果面积1600余亩,年销售额45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以上。

  鸡川镇是通渭县发展苹果产业较早的乡镇,近年来把苹果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培育,全镇苹果树栽植面积达3万余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7000多亩。伴随着苹果产业的飞速发展,该镇苹果产业衍生的生产、贮藏、销售等产业链条发展也突飞猛进,“网上销售”“土地流转”实现常态化。

  金城村鑫旺林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多亩,建成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和果品储藏基地,年贮藏能力达5000吨以上。据合作社负责人何高强介绍,他们在果园管理上采用矮化密植、保肥节水、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绿色套袋等新技术,下一步要引进先进技术,打造“数字果园”,对果园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等链条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管理。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下,鸡川镇目前建成4家物流快递服务网点、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6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2016年,该镇利用电商平台线上出售苹果50余吨,受益群众300多户。

  通渭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着力提升无公害生产水平,苹果产业在规模面积大增的同时,果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甘肃省名优苹果评鉴会上,苹果鉴评专家组对鸡川镇生产的烟富3号苹果和陇川乡生产的长富2号苹果的果实形状、果实色泽、整齐度、光洁度、果肉质地、口感风味、果实汁液、成熟度等感官指标及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果心等测定指标量化打分、综合鉴定评审,分别授予“甘肃省名优苹果鉴评金奖”和“甘肃省名优苹果鉴评铜奖”,提升了通渭苹果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为开拓果品销售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苹果产业在为民生财的同时,也造就了秀美山川和美丽家园,有效促进了生态建设。“苹果从试种到大面积推广,从川台地种植到上山栽植,仅仅十多年时间,全村栽植苹果树37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不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还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新景乡王湾村党支部书记郑振吉说。

  据通渭县林果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通渭县建成林果基地12万亩,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16万亩以上。2016年,苹果产量达6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苹果产业;大产业;果形指数;果实硬度;致富

通渭:“小苹果”成就致富“大产业”

鸡川镇是通渭县发展苹果产业较早的乡镇,近年来把苹果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培育,全镇苹果树栽植面积达3万余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7000多亩。金城村鑫旺林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多亩,建成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和果品储藏基地,年贮藏能力达50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