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引导困难群众成为产业舞台上的主角——吉林省扶余市脱贫攻坚纪实

2017-06-12 16:36:00来源:农民日报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支撑;夯实产业之基,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势在必行。近年来,吉林省扶余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实施“创新+产业”战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鼓励引导困难群众成为产业舞台上的主角,让困难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一社得“实惠”

  “现在是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赚,村里人人都受益。”扶余市五家站镇沈阳村村民刘江说,自合作社创建以来,他每月都能收入四五千块钱。刘江说的文良兴农源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该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极大地增加了所在镇村困难群众的收入。

  沈阳村的变化是扶余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扶余市依托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推行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利益连结机制,以产业扶贫推进精准扶贫,以科技培训提高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将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政府支持、合作社牵头、农民参股、保本分红”,走出了一条以“政府+合作社+困难户”“政府+龙头企业+困难户”的路子。

  目前,扶余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70个,建成扶贫产业园、重点龙头企业等18家,启动6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贫困户参加新型经济合作体比例达30%以上。

  一业促脱贫

  脱贫攻坚战一打响,扶余市委、市政府就把“扶持谁”这个问题摆在了第一位。他们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标准,认真执行“八不准”原则,做到符合条件一户不落,不符合条件的坚决调出。通过乡村两级干部及驻村工作队逐户核查、比对、筛选、确认,基本摸清了全市贫困户的底数。同时对扶贫信息库及时进行了清洗,做到应进必进,应出必出。截至目前,该市系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人数为19586人,比年初确认贫困户少926人。

  新万发镇房身村采取“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富裕户”等方式发展养殖业,推动全村53个贫困户、56个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三岔河镇双龙泉村以棚膜蔬菜示范区项目带动周边村屯146户贫困户统一发展产业,分户经营结算,实现共同致富。

  在扶余市重点实施的脱贫攻坚“六项工程、十五个专项行动”中,一个个贫困村变成富裕村。今年以来,扶余市已筹集近8000万元扶贫资金,全年扶贫发展资金用于发展产业项目的比例达到80%以上。按照《产业扶贫方案》《特色种植业扶贫方案》《特色养殖业扶贫方案》等7个扶贫方案,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实行“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村级产业经济。

  一网开富路

  如今在扶余,专职网商有200多人,兼职的则有3000人左右,主要经营扶余“四粒红”花生、黑豆、小米等优质杂粮杂豆和纯粮酿酱油、香醋等。大学生村官姜冰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她将线上淘宝、微信、直播和线下土特产品销售、农家风情展示相结合,为村民卖出40多万元的农家土鸡、笨鹅蛋、大缸酸菜、纯粮烧酒等农产品。

  初尝农村电商带来的甜头,扶余人愈加注重推进“互联网+”业务发展,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其中,“电子商务进农村”、邮掌柜平台、邮政便民站和农联社“四个一”工程,都是“电商扶贫”的有效抓手。

  该市围绕创新“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供销社”的全产业链闭环综合服务体系,借助“一站一中心”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健全全市扶贫网络体系,鼓励引导困难群众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交易,倡导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经营,提高地域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解决农村优质农产品销售难及价格低等问题。

  一诺重“千斤”

  脱贫攻坚,要的是贫困户永远脱贫,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缺的是扶贫长效机制,一时脱贫容易,不再返贫是难题。扶余市着力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文章。

  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了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确保了年度投入总量和增幅“双增长”。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加强资金监管,坚持谁实施、谁管理、谁负责。项目审批、招标程序规范,资金拨付及时,实行专户专账管理。

  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创新机制。他们不断夯实政策基础,促进项目落地生根。先后出台了《扶余市产业扶贫总体方案》和7个《专项方案》在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中,带动3400多人脱贫。做到了让政策落地生根,让项目实施有章可循,让相关政策精准实施。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扶贫项目多,资金重,加强主体责任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树立起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促进扶贫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贫困户;五家站;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支撑;群众

引导困难群众成为产业舞台上的主角——吉林省扶余市脱贫攻坚纪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支撑;夯实产业之基,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势在必行。目前,扶余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70个,建成扶贫产业园、重点龙头企业等18家,启动6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贫困户参加新型经济合作体比例达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