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12月3日消息(记者 赵秀娟)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有爱无碍 共筑残疾人幸福美好生活”。12月2日,记者专访了新疆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刘静老师,就如何关心残疾儿童的康复等问题进行采访。

记者专访新疆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刘静老师。央广网发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扶残、助残工作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刘老师,目前,新疆在扶残、助残方面有什么政策?

刘静: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新疆共有残疾人106.9万,其中0-14岁的残疾儿童约有9.92万。我们国家在2018年6月出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201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应出台《救助制度》,自治区残联、卫生、财政、民政、教育、人社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作出了明确决定。具有新疆户籍(或在新疆领取居住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有效疾病诊断证明材料(定点诊断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有条件的地区,可放宽对家庭经济条件和救助年龄的限制。这些制度对残疾人朋友及儿童都有很好的帮助。

刘静老师正在给小龄听障儿童家长进行亲子家庭康复训练技巧示范。央广网发

记者: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于残障婴幼儿童,家长应注意什么?

刘静:我们有个“三早”原则,就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国际上也称“1-3-6”原则,“1”指的是出生一个月要完成新生儿筛查,“3”指的是三个月之内要做出明确诊断,“6”指的是六个月之内要及时干预。

为什么要提倡“三早”呢?以听力残疾儿童为例,从聆听经验方面来说,在孕期20周左右的时候,胚胎里的耳蜗就已经形成,听觉年龄越早越容易促进听觉理解;从脑科学脑功能的发育层面上来说,如果孩子大脑的听觉中枢长期缺乏听觉刺激,很可能将失去发展出精细辨听能力的可塑性,反观以视觉为导向的沟通训练,则可在听障儿童的任何年龄进行,并不受听觉中枢萎缩的风险限制。如果尽早刺激孩子的听觉中枢,那么孩子的大脑区域就会发育,占领听觉中枢的区域,慢慢地就会有替代现象,视觉能力就越来越强;从神经学基础上来讲,人类的读写能力从出生头五年来说,聆听经验不得少于两万个小时,才能成为读写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所以,提倡坚持“三早”原则,智力残疾儿童、脑瘫儿童、孤独症等儿童都是强调“三早”原则。

记者:刘老师针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具体救助内容有哪些?

刘静:一是,基本康复训练:为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 孤独症儿童提供在康复机构中开展基本康复训练。二是,手术:为有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配发基本型人工耳蜗,提供人工耳蜗手术及术后基本康复训练补贴;为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术后基本康复训练,并给予矫形器装配补贴;为符合条件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手术(包括白内障、斜视、青光眼、眼睑疾病、结膜肿瘤疾病)等提供补贴。三是,辅助器具适配:为视力残疾儿童验配助视器、配发盲杖等助视辅助器具;为听力残疾儿童验配助听器及助听辅助器具(助听器为双耳);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或矫形器、适配轮椅、坐姿椅、 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刘静老师正在给听障儿童进行个别化语言康复训练。央广网发

记者:刘老师您在康复中心工作这么多年,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呢?

刘静:我们康复中心基本都是“一对一”地训练模式,也就是,一个老师对应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我做儿童康复训练24年来,通过给孩子们做个别话语、设置语言情景等康复训练,成为“康复明星”的孩子有100多个,他们都能正常的上幼儿园和上学了,真是很欣慰。所以,家长要及早关注残障儿童的情况,早发现,早治疗。我们国家现在政策很好,科技技术也不断提升,为重度儿童提供免费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让更多的残障儿童早日步入“康复明星”的行列。

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是折翼的小天使,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呵护他们。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残疾人事业更多关注和支持,让全社会更加关心、关爱残疾人群体,推动残疾人事业持续向上发展。

编辑:赵秀娟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