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疆兵团

首页 | 聚焦 | 视频 | 军垦文化 | 我是兵团人

 首页 > 新疆兵团 > 兵团人故事

王和福:唱响“兵团精神” 传承革命传统

2011-03-14 13:09   来源:中国广播网兵团分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乌鲁木齐3月14日消息(通讯员李兵强 廖万德)“正因为我们今天生活的很好,所以我们更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兵团精神。兵团精神过去是兵团人开创伟大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制胜法宝,更是兵团今后发展壮大、再创辉煌的智慧源泉与不竭动力!”

     这是王和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72岁的王和福在八十六中心团七连众多老年人中显得有些卓而不群。虽已到古稀之年,但老人并没有仅限于过那种领着养老金,陪着老伴享受夕阳晚情的闲适生活。更多的则是发挥夕阳余热,为连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着绵薄之力。从2002年3月份离休以后,每到“三秋”大忙季节,他都与连队其他老人组成“三老联防队”,一块儿巡逻执勤、看家护院,守望着一方安宁。连队平时偶尔有个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只要请王和福来出面调解,到最后无不化干戈为玉帛,矛盾化解了、误会消除了,大家还是一团和气、互帮互助、和和美美在一块过日子。王和福常说以前连队穷时,职工盼着能过上好日子;现在连队经济发展了,职工收入连年增加,大家又有了新的期盼。科学发展、勤劳致富,多种经营、提高效益,这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今天,更要做好教育引导,使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也要来个齐头并进、和谐发展。作为兵团人,我们要始终将兵团精神作为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正视现实、结合实际,科学的继承和发扬,推动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骄人成绩。

     七连职工蒋春荣今年47岁,妻子汤雪花是个回族女人。作为他们爱情的唯一结晶:儿子蒋旭在该团第二中学读初三。虽然是民汉结合的特殊家庭,但一家人现在生活过的富足幸福、一团温馨、有滋有味。用蒋春荣的话来说,现在在团场当职工收入高、心情好,真是乐的不愿意挪窝了。2010年,蒋春荣种植的40亩棉花喜获丰收,纯收入5万元;2009年同样这块地带给了他们一家3万元的收入。

     蒋春荣是1986年从江苏投亲到了七连,此后便一直在七连种地。刚来时,新开垦出的耕地瘠薄、盐碱化十分严重;加上大水漫灌、管理粗放,棉花单产低、收入少。刚来的几年因植棉水平差,蒋春荣连年亏损挂账,连生活都没了着落。来兵团发家致富的愿望落了空,蒋春荣思想上便有了包袱,觉得来兵团这步棋走错了。蒋春荣整日闷闷不乐、见人也不大说话,心思全写在脸上。王和福来到蒋春荣家找他谈心。蒋春荣话里带气,说这里只有盐碱地,没有“金圆宝”。活人活个盼望,连年亏损,辛苦操劳全白费。还不如回老家去,跑上几千里,可不是为了来喝这里的西北风!王和福不气不恼,任蒋春荣将不满撒光、将苦水倒尽。转过身来给他讲团场的发展史、讲连队的开发史,讲自己一天开荒1亩多,坎土曼将双手磨出无数血泡的开荒岁月。讲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土在戈壁荒漠开绿洲、在戈壁滩上建花园的豪迈情怀和英雄壮举。“现在苦点算什么,苦尽甘来,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好日子还在前面等着你们一家呢!”王和福说的这句话,过去了近30年了,蒋春荣现在还记忆犹新。

     在王和福的教育引导下。蒋春荣坚定信心,从此没了沮丧,不断学习科学种田的本领,土地给他们一家的回报渐渐多了起来。2007年,蒋春荣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日子过得幸福的蒋春荣只想扎根团场,在经营好大田的同时,搞些养殖,拓宽增收门路,收入年年有提高。他想把王和福教育自己的故事告诉现在的连队年青人,兵团精神不能丢。只要有理想、肯吃苦,团场天地大有可为!

     2001年,大学毕业的申红莲来到七连担任农业技术员。七连不仅离团部远,离周围乡镇也远。连队夹在两条沟之间,是个四不挨的地方。外面的来人文雅地称这是“世外桃源”,连队的职工则叫这里是“夹鼻沟”。申红莲刚来时,连队全是土坯房,职工居住环境很差。加之单位不大,“僧多粥少”,职均占有耕地少,家庭收入低。要是遇上个低温冰雹自然灾害什么的,职工这一年十有八九要白忙乎了!收入一低,职工意见就多,说技术员没水平没本事,呆在连队吃白饭。什么科学种田、科技指导只不过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真要到地里“真刀真枪”干时,不顶个屁。申红莲毕竟是个年轻女孩子,脸皮子薄、心气儿高,哪受得住这种遭贱。思想上有了包袱,工作起来也六神无主。刘和福找到申红莲聊天,给她做思想工作。讲自己过去当领导的经历,中肯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刚开垦的耕地盐碱重,单产上不去,职工收入低,这就会滋生很多问题。要通过在思想上动员鼓劲、在技术上全面指导双管齐下,使大家坚定信心、相信科学。听着王和福讲过去屯垦开荒的艰苦岁月,申红莲重新振作了起来,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去,整天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职工农业生产。后来连队耕地治碱成功,棉花单产提高了上来,职工收入连年增加。申红莲的工作得到了连队职工的称赞和连队党支部的认可。2009年,33岁的申红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工作出色,当年9月份,申红莲在做了9年技术员后,晋升为七连副连长。现在说起王和福,申红莲还是满怀感激。她说经过王和福的教育,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遇到困难要迎上去,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这样个人才能得到不断成长。

     1995年,有10户河南支边青年来到了七连。刚来那阵儿,连队条件艰苦,收入不高,好多人便有些知难而退、打道回府的意思。作为一名离休干部,王和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连队职工的致富典型,拿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要大家越是困难越要坚守。风雨过后出彩虹。如今坚持下来的,走过最困难阶段的职工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家都在念王和福的好。2010年,七连棉花平均亩产360公斤,职均收入5万元。连队女职工亢向阳就是当年河南那批支边青年中的一员。她说,要是没有王和福的说服教育,自己早和丈夫卷铺盖回河南老家了。那有现在的好日子过!

     2002年3月份,在七连做了20年副指导员的王和福光荣退休了。现在,他和老伴曾庆珍跟着二儿子王新伟一家住在七连。2010年,儿子王新伟种植开荒地80亩,植棉收入14万元。五个儿女现都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富足幸福。王和福和老伴两人现在每月共有3300多元的养老金。日子是小有小的发家梦想、老有老的知足常乐!

     如今王和福奔走在七连,解决些邻里纠纷,宣传些兵团精神,贡献着夕阳余热。

     他喜欢这样的晚年生活,他觉得这样过着挺好!

责编:李小倩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