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在党史、军史上,都有着重要位置的平津战役,也格外引人注目,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也因此进行了重修。

“平津战役纪念馆里的每一样物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鲜活的。”津云记者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馆内见到了王培军馆长,这位军人出身的馆长,话风硬朗而坚定。

为完成心愿“泡在”馆内

  王培军今年60岁,自从当初接任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职务,他的心愿就是把纪念馆重新改造得更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了财政支持,王培军带领团队,把此前的各种想法进行了落实。“从开始步入纪念馆前,到走入纪念馆内,每一个细节都带着专家团队的思考,每一个细节的改造都充满了心血,馆内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王培军说起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如数家珍,他这一年的主要成就、心血,全部集合在了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改造上。

王培军带记者参观纪念馆,并逐一进行讲述。“这次我们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从选题策划、资料整理、展览形式、讲解业务等多方面着手,如今平津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以红色故事为点,以党史发展时间为线,串联在一起,成为了党史教育鲜活教材。”

如今的平津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由序厅、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英烈业绩和伟大胜利六个部分组成。展陈面积、展线长度和文物陈列数量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展厅内文物的陈列数量3500件,比之前的展陈数量增加了近千件,馆内外的变化有目共睹。

  “馆长这一年几乎是‘泡’在馆内,夜以继日地研究如何把展馆改造得更好,当时我们最常见到的画面,就是晚上馆长在枪械展台里面反复摆放那些枪支,观察是否摆放得完全一致、整齐,包括衣物的展示也同样如此,馆长会把每一件衣领都摆弄平整,亲历亲为。”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几乎都见到过这些画面。

  红色精神 传承下一代

  平津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陈工程是于2020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今年7月1日正式向观众开放,其间还做到了修馆不闭馆。

“修馆期间,我们另外开辟了相对较小的区域,做成了微缩版的展馆,不能因为修馆就让观众们看不到这些珍贵的东西。”修馆不闭馆是王培军的主意,更是他的心思。

作为一名军人,兵器展台最为体现出王培军的用心良苦,也体现出他军人出身的优势。

  除了展厅墙壁上随处可见排列整齐的枪支布列外,全新呈现将近占据了半个展厅的兵器展台,包含着马克沁重机枪、汤姆森冲锋枪、卡宾枪、九二式步兵炮等各式型号,这些在解放战争中使用的长短枪支展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展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这些展示物吸引了很多小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尤感兴趣,很多小学生还拿起手机和它们合影,红色精神传承到了下一代,说明我们展馆的提升改造切实发挥了作用。”王培军对此尤为开心。

  让文物“活”起来

  王培军希望,让每一件文物都“活”起来。

  因此,他将思考变为了现实,这次改陈在文物展示形式上更为鲜活。“原本文物就放在普通的展柜里,这次换为了恒温恒湿的展柜,展示形式也由原来的平铺摆设改为立体展示,例如衣物,由原本的叠放变为了立体展示,便于观众多方位、多角度参观展品。

“同时,为了将展示更加鲜活,我也思考着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这次平津馆对公共服务系统、观众预约系统、语音导览系统以及互动体验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场馆的智慧化。”如今,展厅内分布了7个多媒体展示平台,为观众了解更多的党史、军史知识,进行拓展阅读提供了便利。

  时光荏苒,王培军称自己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已经工作十年,2021年,能够将平津战役纪念馆提升改造的心愿诉诸行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那段英雄的历史,对他来说尤为重要。

  “我这一年,是充满干劲儿的一年。未来,还是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继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展线上的展品、深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活起来。” 这是王培军始终不变的坚持。

  

编辑:褚夫晴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