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社纪念馆位于河北区三马路三戒里,掩映在一条颇具烟火气的街道间,闹中取静。推开院门,七间青砖平房组成的小院素雅清幽。

1919年,随着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被激起。5月4日,北京数千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示威,要求政府拒签合约、惩办亲日派官僚,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自此爆发。4个月后的9月16日,一个由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骨干组成的进步青年团体举行了成立大会,它就是在当时被北京《晨报》称为 “天津的小明星”的觉悟社。

如今,光阴已悄然走过百年。觉悟社的片片青砖灰瓦,静静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五四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之间传承发扬。

(一)

觉悟社诞生于五四运动高潮时期,二十名社员中男女各半,以示男女平等。其中,周恩来、邓颖超、马骏、郭隆真等人都是当时天津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中的领导者和骨干。

上午9点,觉悟社纪念馆刚刚开馆,已经有不少团体在门口的广场集结。一位参观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今天是单位组织,过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这种形式的学习生动又新颖,我们非常期待。”

觉悟社纪念馆馆长马媛告诉记者,原本的觉悟社展厅只有旧址的部分,面积较小,无法承接人数较多的团体参观。2012年,纪念馆对旧址文物主体进行了一期修缮,同时提升改造展陈。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又进行了二期修缮,新落成女星社展厅和觉悟广场。“改造后,纪念馆占地面积从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了3000平方米。没有觉悟广场的时候,最多只能接待50人参观。如今可以接待几百人的团队,参观人数显著增长,年服务游客两万多人。”

(二)

觉悟社纪念馆中,以复原陈列形式展出了两间平房,再现了原三戒里4号院的原貌和觉悟社成员在此活动时的情景。狭小简陋的房间不足10平方米,其中一间是当时的觉悟社社员李锡锦将家中的餐厅兼会客厅提供给社员进行活动,一张八仙桌、抓阄用的铁盘和纸阄成了屋里最特殊的陈列品。当时,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社员们采取对外不公开姓名的形式,他们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个人的号数,取谐音当作别名,用以互相称谓和笔名。当时,觉悟社社员中年纪最小的邓颖超抓的是1号,因此别名作“逸豪”,周总理抓的是5号,所以别名作“伍豪”。参观人员来到这里,都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当时那个平凡而伟大的时刻。马媛告诉记者:“有的单位组织主题当日活动的时候,还会模拟当时的抓阄过程,抽到5号的人总是最激动的一个。”

“这间抓阄的屋子,也是整个纪念馆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觉悟社纪念馆优秀志愿者代表刘辰君告诉记者。刘辰君今年三十出头,和觉悟社已经“结缘”十多年。在大学期间,刘辰君就选择到觉悟社做志愿者,担任引领、讲解等工作。“我觉得,通过接受这样的红色教育,我对革命先辈更加了解,也更加景仰。在工作中,我也能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担当尽责。”

(三)

革命时期的觉悟社,聚集了追求真理、渴望进步的青年。百年的时间过后,觉悟社的小小旧址,对如今的年轻一代,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在接待过的无数参观人员中,给刘辰君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998年出生的年轻参观者。“他是江苏淮安人,出生在周总理的老家,比周总理整整小100岁。来到天津,特意到觉悟社参观。我本来还有一些顾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会不会对这些不感兴趣,认识他之后才知道,这些革命先驱的精神的力量是不分年龄的。”对此,马媛也感触颇深,“我们与不少中小学都会进行活动,做‘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编辑:褚夫晴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