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科技频道 > 移动互联

对标Uber,快的打车设的什么局?

2014-07-10 14:12:00  来源:比特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如何才能甩脱同类竞品的缠斗?其实无法两法:1、扎稳阵脚,然后做更厚;2、扎稳阵脚,然后做更宽。回到商业话语中,前一个可能复杂些,大抵是相似业务的对抗中,以不同的商业模式逻辑做出更厚实的或许可持续扩展运营的基础;而后一个就简单了,基于自己的优势和先机做更异色一些业务,比如从中低端攀向更高端。

  不同行业不同说法,打法五花八门都不足为奇。但归根结底一句话,行业缠斗是过程,而不是目的,甚至都不是手段;而看似相近的手段背后,心思眼界早已决定了不同的出路。

  最近一位有趣的案例是快的打车。说实话,对上半年这场热闹过头的补贴大战我实在瞧不太上。十多亿元砸下去,的确可以算是教育了市场,让大堆司机、用户占了不少小便宜,但是,从二元竞争效果看,它大概是零和的。这是个“类囚徒困境”的局面,双方都早已在业内咋呼烧钱太厉害,但面对用户还是要喊“永远比对手低”,这何其辛苦 。

  但现在看来,形势还是有不少变化。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这两天快的发了一款新App叫“一号专车”,说是定位高端租车市场,简单讲就是快的转移了自己的竞争对象,过去是滴滴,现在是Uber了。

  快的是故意装逼么?其实也未必。上一场补贴大战之后,打车软件行业已经暂时形成了一个动态稳定的市场格局——快的与滴滴并列,市场数据显示份额瓜分是64开,快的拿了6,滴滴拿了4,继续烧钱继续互殴已无聊,现在两家各自的运营动作大致保持了各自地盘的稳固态势。

  那么,新的招数在哪里?

  滴滴的新办法是与控股股东腾讯手中的王牌微信进行紧密捆绑。滴滴在微信菜单深处有了一个入口,从此摆脱了单发App的增量之困,融入了微信庞大的用户生态中,成为了其中一个被固化的功能选项。

  这看起来是件好事。但凡事有利有弊,现在先按下不表,等会细说。

  快的其实也有够猛的资方阿里集团,但却没有直接过继过去做“养子”。目前仍保持着完全独立的身份,也没想到手淘或支付宝这样的阿里系强力App中去寻求荫蔽,好处是它现在仍然没有任何资方的控制掣肘,还能够自立门户玩自己的事。

  打开App就会发现,快的打车App内置了“积分商城”,可以用自己的账户体系管理用户积分,积分能够兑换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正是因为快的账户体系和运营的独立性,这个积分商城才有机会、有动力以及有空间存在。

  具体而言,这个积分商城里有不少电影票优惠、旅游红包、购物券等本地生活服务内容,对接了一些线上下品牌资源。这就看得出来,快的瞄准的未来是一个出行服务行业的入口,包括了打车和高端租车业务,功能属性包含了地图,打车,找折扣、餐饮和电影等。

  这是个典型的O2O业务模型。至于对标uber,做高端租车业务,是快的这套模型在用户人群方面的拓展,而且这块业务客单更高,毛利前景也更高,竞争环境也更优裕些。

  现在就能对比出滴滴的取舍得失。加入微信,获得了可观的用户入口,借助微信红包,滴滴在世界杯期间也是玩得够热闹。但为了保证微信入口和单发App的体验统一性,滴滴由此放弃了独立的账户体系,也放弃了更多服务拓展的可能,成为了高度抽象的工具属性。

  这就不难理解,在移动端无法做基于ID化用户的规模化流量贩售生意后,滴滴选择的是用户贩售生意。来自于微信的用户可以向其他电商业者断续兜售,比如和优购网的合作形式是新用户送优惠券,等于给优购导新用户(直接给用户推送广告短信),只可惜这些用户在滴滴自身那却没有沉淀。

  各自的选择不同,也就使得在看似面孔相同的两家公司在热闹的补贴大战后,逐渐展示出了商业模板的截然不同。两种模式不能简单粗暴的断定谁兴谁衰,但多维对单维,高扩展性对线性,后者相对前者肯定会支持得更为辛苦艰难。

  这大概是所有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板化案例”:从本世代流量、用户分配机制的互联网底层格局被大佬们基本确定之后,从一个具体的需求解决方案出发,如何在后续发展中于选择基于工具属性的演进路线,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应用场景的用户体系小平台搭建时机?在自有App和大平台“插件姿态”间如何取舍平衡?

  只能说,一念之差,前路迥异。

编辑:殷雨婷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科技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