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阿里巴巴价值与价值观的变与不变

2019-09-23 16:25:00来源:央广网

  收到邀请后,我是怀着忐忑心情去参加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的。虽然早已知道马云要在会上宣布卸任董事局主席,但心理上还是担心这是阿里巴巴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回顾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历经市场潮起潮落,大部分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真正沉下心来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其实并不多。阿里巴巴就是那少数处于朝阳产业,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代表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方向,他的成功具有很大示范作用和外溢效应,应当是我国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一面旗帜。

  阿里巴巴的20周年大会盛况空前。首先,马云并没有离阿里巴巴而去,只是换个江湖“怒放生命”,继续注视阿里巴巴的发展。其次,即便是卸任职务,也是已经谋划十年的计划了,公司人才梯队准备充分,关键是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企业骨髓、各种体制机制已经可以保证阿里巴巴的运行发展更多是靠制度保障。让价值观和制度去做铁轨,车头的压力会小很多。第三,张勇经受了多次市场考验,已经充分证明了驾驭阿里巴巴的能力,加上合伙人的坚定,员工的激昂,给了市场充足的信心。第四,阿里巴巴团队保持了知行合一的本色,因为相信而去拼搏,因为相信所以简单。

  时势造阿里

  阿里巴巴的起点未必大,但是战略一定超前,直接从国内的蓝海开始做,虽然要承担大量的教育消费者、培养消费习惯的工作,但优势就是市场由我引领,等国内竞争对手反应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阿里巴巴抓住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乘风而起,看清楚了行业发展的大势,在风口到来时做了正确的事,所以获得了成功。

  一般来说,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0年,这是我国接入互联网后互联网经济最初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互联网的使用远未普及,互联网的作用更多是获得新闻资讯、发布广告的渠道,应用程序种类不多,互联网应用场景还远未深入日常生活。1999年,马云带领十八罗汉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虽然搭上了这一阶段的末班车,但上车后遇到的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严冬,经历了一段“跪着过冬”的日子,十八罗汉们“穷得连车都打不起”。不过真正强大的企业是不会被外部环境完全左右的,也正是因为成立初期严峻的市场环境,阿里巴巴开始形成了影响其以后发展的一些企业核心价值观,比如专注服务中小企业,比如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用阿里巴巴合伙人蒋芳的话说,“很多人都有如果论—让我们先活下来,如果有一天强大了,再来倡导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但阿里巴巴不是,我们在前途未卜的时候就坚持这件事”。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01-2008年,这一阶段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美国。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互联网社交蓬勃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互联网社交的发展为C端电子商务的爆发和淘宝大显身手带来历史机遇。2001年底,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数达到了100万,在那个互联网刚刚普及的时代,两年时间把用户做到这个数字是个不简单的事,一年以后阿里巴巴实现净现金流入,阿里巴巴度过寒冬,解决了生存问题,马上进入电商C2C领域大展身手。2003年淘宝网上线,紧接着淘宝发布了与网上购物实时交流、支付配套的PC端通讯软件阿里旺旺和支付宝。2008年,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崭露头角,阿里巴巴又进入电商B2C领域。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09至今,这个阶段以3G牌照的发放为标志,将PC互联网带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APP将互联网应用场景带到了移动端。阿里巴巴也开启了业务向移动端拓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后台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量更大,就在通过几年稳定发展确立了电商平台的领先优势时,马云已经在考虑阿里巴巴从电商公司到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转型之路了。在2009年的中国,“云计算”还是近乎“玄幻”的一种概念,但是阿里巴巴还是在互联网大佬们的一片质疑声中毅然启动了“飞天计划”,每年给阿里云投 10 个亿。如今,阿里云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为全球数百万用户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综合服务最终用户数量超过20亿,服务超过一半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80%中国科技类企业,为企业客户节省超过2000亿元的IT投资,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技术基础设施。回顾当年的决定,马云说过一句风靡朋友圈的话:“绝大部分的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很少一部分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我们是后者。”

  价值观的胜利

  20周年大会上,阿里巴巴公布了升级版的价值观“新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这些阿里土话,都是多年来阿里巴巴团队从实战中得来的宝贵经验的概括。新六脉神剑怎么表述其实不重要,很多企业的宣传册上都有类似的表述,阿里巴巴与之不同的是“相信”,并去践行,所以阿里巴巴成功了。

  有人说阿里巴巴务虚,马云爱讲价值观。其实这都是没看清阿里巴巴看似“务虚”实则在理想主义驱动下务实的本质,是虚事实做。企业价值观在可执行层面就是企业战略。价值观是基础,业务战略、组织战略、文化战略是过程和结果。阿里巴巴花精力来认真探讨企业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为企业的“百年大计”定方向,这真是再务实不过的举动了。至于效果如何,回顾20年来阿里巴巴在重大市场机遇前的预判,再看阿里巴巴现在的市场份额、财报、股价、在我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渗入程度,一目了然。而反观国内很多企业不做长远规划,把价值观、战略当成“将虚就虚”的文字游戏,业务上炒热点,挣快钱,“虚火”一旦褪去,这种企业就从市场消失了。

  就以“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为例,这种看似违背企业管理常识的价值观,其实与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理念是不矛盾的。客户代表什么?客户就是平台,就是市场。不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无法为股东创造价值。而由谁去为客户创造价值?自然是公司的经营团队,是员工。所以,“第一”和“第二”搞好了,“第三”自然就好了。结果上还是实现了股东价值的增值。但把客户和员工放在前面,有利于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让企业更多去看清大的变化趋势。因为市场环境越成熟,消费者的消费结构越升级,消费行为越理性,留给企业一夜暴富的机会就越少。只有辛勤耕耘市场基础,耐心培养客户生态的企业才会与市场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市场巨变中有更多缓冲调整空间,为下一次冲锋储存好更充足弹药。所以看上去阿里巴巴“务虚”的价值观,正是阿里巴巴的DNA,这是帮助阿里巴巴走得更远的“内功秘笈”。

  体制机制的保障

  阿里巴巴的成功离不开以马云为代表的初创团队,把当时堪称一些科幻小说式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虽然过程曲折,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坚持到了最后,但企业核心团队的引领作用,在关键问题上的正确决策,在促成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取得了重大作用。应当说,具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和能力的团队肯定能成大事。但是更神奇的应该是阿里巴巴的体制机制,保障了组织的战斗力。阿里巴巴有两个制度是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个是他的合伙人制度,保障了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个是阿里巴巴的政委(HR)体系,保障了团队的动员能力和士气。

  从历史上看,商业在治理结构上的进化过程,其实就是逐渐去“自然人”化的过程。最早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是不分开的,自然人身份和法人代表身份是没有分割的。等出现了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财产和自然人财产分离,有限责任公司被单独赋予了“法人”身份。之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再分离,公司治理结构中各种权力的相互制衡,保证了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运营发展,发挥体制机制的力量,管理能够标准化。我们可以看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就是靠概率实现降本增效,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标准化的工艺和零部件,只要把不合格率降低,不需要十分优秀的工匠也能生产出足已让企业稳定盈利的优质产品。如果说进化论是用概率方法让生物的优秀基因保留下来,管理学就是用概率的方式让优秀企业生存下来。

  对市场机制的贡献

  市场经济最核心要义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通过价格信号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二是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要有公平诚信的商业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社会经济一些领域价格扭曲依然存在,但在竞争领域基本能实现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令人惊喜的是,至少在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中这一点基本实现了,而且正由阿里商业生态进一步拓展到更大范围的交易中。早在2004年,为了解决淘宝上陌生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支付宝创立了“担保交易”的方式,对买家支付的资金进行托管,并在买家确认收货无误后支付给卖家。这成为中国网络交易信任的起点。最初,不少用户并不信任线上交易。2005年,支付宝推出“你敢付,我敢赔”,承诺如果账户被盗,将进行全额赔付,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电子支付自此流行起来。10多年来,支付宝几乎每一个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都与信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0年,首创“快捷支付”,将支付成功率从70%提升至95%;同一年开始向小微企业和商家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一秒钟资金就可以到账。2015年,芝麻信用成立,用户凭信用就能免押金骑自行车、租车、住酒店,甚至简化签证手续。这就是阿里巴巴的“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亚太智库高级研究员、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胡麒牧 博士)

编辑: 王晓蕾

阿里巴巴价值与价值观的变与不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历经市场潮起潮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