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7月6日消息(记者雷恺)据7月5日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让我们在声音里一起踏上“寻宝之旅”。

 

  主持人:今晚我们的探宝人是总台央广记者雷恺,他带我们走进的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在那里有一件两千年前的宝贝,它叫鎏金铜蚕!

  听众朋友,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是来陕西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去看的地方,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就“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楼“陕西古代文明”展览的第二展厅。看过了国宝“西汉皇后之玺”、再看看国宝“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转个弯,在整个第二个展厅中部比较醒目的地方,我们要找的鎏金铜蚕就出现在眼前。鎏金铜蚕虽然很小,但却放置在独立展柜中,旁边就是汉代匈奴墓出土的金怪兽!

  我在展柜前仔细端详这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文物,它通体黄灿灿的,有的地方鎏金脱落留下了黑色的疤痕。整个鎏金铜蚕有小孩食指那么长,首尾共有九个腹节,仔细看还能看到蚕的胸脚、腹脚和尾脚,蚕的头部微微扬起,活脱脱好像一只蚕宝宝正在吃桑叶。

  (出录音,弱音混播):“中国历史上必须要铭记的一样东西,蚕!你们穿的衣服,最早的丝绸就是蚕吐的丝……在安康,它的文化文物的标志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鎏金铜蚕……我们现在看这个铜蚕会发现它质地非常得小,但是工艺非常细腻……”

  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不提供人工讲解,整个展厅显得相对安静。不断有游客三三两两地围在展柜前对鎏金铜蚕评头论足,发出惊奇地感叹:

  (出录音):“(记者:你好!我看你对这个蚕还很感兴趣,你刚才说它在这儿藏着呢,你是找了它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前一阵到石泉的一个古镇,那个古镇到处都有这个标志,就这个鎏金铜蚕的这个标志!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它在哪里放着,所以我刚才看到觉得很惊讶,哦,原来这个原件在陕历博放着!所以我才有这个感叹!(记者:你是从哪里来的?)我在当地,我是陪客人一起来的,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这个东西在哪里?太小了它!当时就觉得很精致!如果从细节上看,它非常精美!我原来大量看的都是图片,我还是第一次见实物在这里!我以前也来过很多次,但是每次都没有碰到过它!”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贺达炘专门从办公室来到展厅,为我讲解了鎏金铜蚕的工艺:

  (出录音):“整个蚕是用当时的铜铸造的,表面后期进行了鎏金,我们现在看的话,表面的鎏金层做得非常好,虽然埋在沙土地里头距今2000年,但是大部分的鎏金层还保存得非常完整。当然,它的侧面跟腹部的话,因为刮削有一些剥蚀的地方,它整体保存的还是非常好的。形态,包括它的轮廓、细部,还完完整整保存下来了,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了汉代蚕的写实的艺术造型。”

  贺达炘说,鎏金铜蚕是1984年冬天在陕西石泉县出土的,当时,谭家乡的村民在河道里挖沙、淘金,挖到大约2米5左右的时候,发现了鎏金铜蚕,周边当时还有一些汉代的五铢钱。把鎏金铜蚕从河沙中淘出来人叫谭可春,现在住在四川南充。30多年过去了,当时10多岁的小女孩已经50多岁了,虽然再没有见到过鎏金铜蚕,但谭可春仍然清楚地记得它的模样,用谭可春的话说,这是她亲自淘出来的、她的印象最深。让我们跟着谭可春的讲述重回36年前鎏金铜蚕出土现场:

  (出录音):“当时我们年龄还小,十五六岁,淘金子嘛,淘到最后好像快到下午了,天气还可以,太阳也不大,冬天时候嘛,毛毛太阳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那个时候也没有手表也不知道时间,太阳快要落的时候,也不知道几点钟,挖了一天沙、摇了一天沙,摇到最后都收工了,我觉得地上那些沙子可惜了,我就把它集中到一块,满满一盆沙子,摇摇摇摇出来,最后摇到差不多的时候,我看那么长的一段金子,我说今天发财了,这么大的一个黄金。我拿到手上一看,我说这个好像蚕子一样。我的印象最深、因为是我亲自弄出来的、淘出来的。我就感觉和睡眠的蚕子一模一样的,那么头仰起来,尾巴肚子、那个脚,一模一样的!头上和肚子有黑疤疤!我就给我爸爸说:爸爸这个像不像那个金蚕子,我就这么说的!”

  谭可春把“宝贝”交给了父亲谭福全,母亲还专门用红木盒给鎏金铜蚕“安了个家”,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谭家挖出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看稀罕的人络绎不绝,文物贩子也找上门来。谭可春的妹妹谭可菊回忆说:

  (出录音):“那时候慢慢的文物贩子也给我们说,你们要不要卖?最高的那个我记得是国外的,给的八千块钱,那时候八千块钱来说就相当于我们那个房子,但是我爸爸说,这个东西虽然不是纯金的,但它是个文物,贩卖文物是违法的!我爸爸坚决就没有卖!”

  这个宝贝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价值?在谭家人高兴又忐忑地过了几个月后, 谭福全决定到陕西西安找专家鉴定一下,弄个清楚。1985年,谭福全借了50元路费、怀揣着鎏金铜蚕搭车赶到西安,将鎏金铜蚕捐献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当时还在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给谭福全开具了收据,并给了他100元。谭可菊说:

  (出录音):“我爸爸他当时也觉得很神秘,看了好多人,都说不是纯金的。因为那时候淘金只想淘个纯金的。我爸爸说,虽然它不是纯金的,但它也是个文物,文物是要受法律保护的。所以交上去回来,我大姐说,给你那么一点钱你就给人家了!我爸爸说,你们懂个啥,这东西本来就属于国家的,交上去我们也放心!”

  就这样,鎏金铜蚕在谭家“小住”了几个月后,被谭家人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从此它就在博物馆里安了家。最早的时候,鎏金铜蚕和其他文物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2018年5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对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改造提升时,“分配”给鎏金铜蚕一间“新房子”,虽然不大,但也是“单人单间”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贺达炘说,鎏金铜蚕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完全是它自身价值的体现,它是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

  (出录音):“在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里面,蚕桑是非常重要的发源于中国的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讲的丝绸之路,它的重要的一个贸易的条件就是东方的丝绸要运到西方去,开辟了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的物质基础。蚕桑业的早期的历史,有很多的传说,但是具体的历史的物证,我们现在看到的话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早期的。这一件汉代的鎏金铜蚕,应该说时间最早,而且出土地点非常明确的这样一件文物,对于我们了解蚕桑、养蚕的在汉代的整个生产现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的佐证,这也就是它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记者:这件铜蚕我记得收藏在咱们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有二三十年了,但是它“红”起来为大家所广为关注,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它为什么会在这两年突然被大家关注起来了?以前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小东西。) 

  对,这两年突然大家都关注这个文物,也是跟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特别地提到了鎏金铜蚕和黑石号两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的话,思考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发展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供了很深的历史的借鉴意义。这个借鉴意义就表明这种人类文化的交流,会给世界的发展、文明和和平,带来重大的推进作用。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物的时候,给我们新的启示新的意义。”

  听了我们探宝人、总台央广记者雷恺的介绍,我们的兴趣愈加浓厚了。雷恺现场采访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贺达炘先生,今天晚上我们特意再一次接通他的电话。贺主任晚上好,在采访当中您讲到了鎏金铜蚕它的重要的历史意义、文物价值,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听众来讲,他可能更好奇,既然是那么早的年代的鎏金铜蚕又不是纯金的,它到底的用途是什么?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贺达炘:鎏金铜蚕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在当时历史的条件下,鎏金铜蚕作为这一种物质材料的几种可能性,我觉得最好理解的可能是作为当时农业蚕桑活动的一个象征物。比如说它每年举行养蚕活动的时候,可能要举行某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上,鎏金铜蚕可能就作为它的象征物,或者是一个代表物。比如说是按照当时养蚕的条件,做出一种优良蚕种的代表,表明希望今年的养蚕收成会好。这个在历史文物上也有例证的。比如说是我们能看到的茂陵博物馆著名的鎏金铜马,我们研究者一般也称为鎏金铜马式。所谓的马式,就是当时的优良马种,汉武帝引进西域的汗血马就是优良马种的形态的代表,养马的话要按照这种优良的标准发展下去。同样,鎏金铜蚕可能也是作为这种优良的蚕种的代表,在举行活动的时候,希望今年的养蚕收成会好、会顺利,这是一种看法。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些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鎏金铜蚕历史记录,一般记载的话都是古代墓葬里面发现的,埋葬的时间一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对鎏金铜蚕历史研究方面可能有一个指向。我们古人认为蚕可能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比如蚕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蜕皮,而且有蚕眠过程,有一段时间它就不吃不喝了。也许在古人文化观念里头,对这种现象感到非常神奇,觉得蚕可能一次一次再生,而且最后从里面出来的还是长了翅膀的蛾子,可能让古人理解,觉得在人的生命里也通过这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周而复始、可以羽化成仙。所以金蚕一般都埋葬在贵族国君的墓葬里面。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但是不管怎么样,汉代鎏金铜蚕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物质遗产,给我们了一件真实的汉代的蚕的形态的模拟品,而且跟当时的历史跟当时的产地都联系起来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蚕的真实的生产的地点,它的状态的一个物质遗产,这一点非常重要。

  主持人:那么鎏金铜蚕的造型、材质、工艺上是否能够发现当时文化融合的痕迹?

  贺达炘:对。鎏金铜蚕形体不大,基本上是一个写实的状态,但是从它的造型包括工艺上我们能体会到汉代造型艺术的很多特点。汉代造型艺术一般我们了解,比如茂陵石刻马踏匈奴那个形态,它里面有很多元素,吸收了西方的很多文化的影响。汉代造型艺术雄浑大气、线条简练朴素,强调整体的状态和形象。在鎏金铜蚕上同样也体现了出来,比如说它的造型轮廓的话,抓住了蚕眠或者是它吃桑叶时候那种形态,头部昂起,身体曲线很自然,但是又没有过多的一些细节描写。这些艺术特点符合汉代的造型艺术的整个的形象特点。

  主持人:通过贺主任简单的三言两语,没有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朋友,也可以体会到鎏金铜蚕的风采,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下。陕西这片大地宝藏丰厚,随着田野考古和文献考古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华文明的脉络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有机会再和贺主任聊一聊陕西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