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7月31日消息 7月28日中午,刘晓峰再次来到炉丹村设施蔬菜产业扶贫基地,认真查看不同类型蔬菜的涨势,仔细询问蔬菜的销售情况。炎炎夏日,连日来的高温让人难以忍耐,但刘晓峰的内心其实还有点喜悦:“虽说高温让人难受,但蔬菜的长势好,销售也好,这样一来贫困户的生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刘晓峰是西安高新区庞光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也是庞光街道脱贫攻坚工作的分管领导。脱贫攻坚工作事无巨细,但有着部队生活履历的刘晓峰却常说,干工作不能只当指挥员,更要勇当作战员,只努力作为,才能夺取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

  家门口的工作  让贫困户点燃生活希望

  庞光街道地处秦岭北麓,辖7个行政村,2个行政社区,现有建档立卡户197户566人,让贫困户都过上好日子,是脱贫攻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人员,刘晓峰的最主要任务是结合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以及贫困户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需要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也有不同,所以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把握群众的需要是什么。”刘晓峰讲到,在庞光街道的建档立卡户中,杨公社就是情况比较复杂的一种类型今年47岁的杨公社患有高血压,母亲和妻子患有残疾无劳动能力,孩子正在上学。虽然按照政策,给杨公社家办了低保,让他家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长远来看,这个家庭的发展没有源头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

  “扶贫不仅要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让家庭有崭新的希望和未来。”在日常走访中,刘晓峰认真了解杨公社家的日常生活内容,甚至细致到生活起居等细节他发现,虽然杨公社患有高血压,但可以从事一定的劳动,如果能帮杨公社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不仅让他有一份收入,而且家里的两个病人也能得到照顾。

  几经调查后,刘晓峰发现庞光街道垃圾压缩站的工作比较适合杨公社,既离杨公社家比较近,工作也不是很重。在刘晓峰的协调下,杨公社正式到庞光街道的垃圾压缩站上班,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每月还可以拿到1900元的工资,家里有了固定收入,生活也就有了奔头。

  用情、用心、用力  让老党员过上幸福新生活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部队出身的刘晓峰虽然谈吐爽朗,但在扶贫工作中却有着细致入微的柔和。在庞光街道庞光村二组入户调研时刘晓峰发现,老党员杨荣德家里的情况十分特殊,老两口都已70高龄,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儿媳不幸离世,留下两个孩子需要抚养。看着杨荣德家里略显寒酸的布置,刘晓峰心中默默决定,一定要想办法让杨荣德一家过上好日子。

  在随后的多次走访中,刘晓峰才了解到,杨荣德家的房子由于地基下陷,其实很早就已成了危房,在下雨天偶尔还会漏雨。按照国家政策,旧房改造可以申请到三万元左右的项目资金,然后再自筹一部分资金,但对于杨荣德一家而言,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自筹资金更是奢求。看着杨荣德愁眉不展,刘晓峰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帮杨荣德翻新房子便列上了刘晓峰的工作表。

  此后,刘晓峰一方面多方联系爱心企业,看能不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同时,还四处寻找低价的建材,看能不能省一部分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晓峰的不断努力下,不仅为申请到政府补助3万元,还联系到一家爱心企业为杨荣德捐资三万元,杨荣德家的房屋翻新终于启动。

刘晓峰在杨荣德新家询问老人生活近况。  闫坤  摄

  现如今,杨荣德一家人已搬进新家,还被政府纳入低保,不愁住,不愁吃穿,他们的幸福生活自此揭开新篇章。

  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庞光街道有劳动力的141户贫困户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创业,38户79人的危改户顺利入住。群众有了收入,住进新房,也让刘晓峰和他的同事心安了不少。“虽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我们这边并没有成熟的集体产业,群众整体的收入还是很有限。”刘晓峰介绍到,虽然去年在街办辖区贫困村炉丹村新建了10个蔬菜大棚,但并没有形成规模。

  今年疫情期间,为保障群众的日常蔬菜供应,西安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建设施大棚并给与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也让刘晓峰和同事看到了机会。“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在疫情期间,要想新建大棚其实并不容易。”刘晓峰的同事马小娟回忆道,多番周折,刘晓峰最后在鄠邑区的一家公司库房找到一些存货,并通过层层检查消毒,才将材料送回来。刘晓峰表示,虽然当时很辛苦,但当38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各种类型的蔬菜有序播种后,内心的成就感其实也是溢于言表的。

刘晓峰和贫困户王德朝一起为蔬菜苗培土。  闫坤  摄

  当大棚蔬菜逐步有序发展后,如果将产业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改善贫困户的生活现状又成为刘晓峰心头的一件大事。“从心底我不愿意平均分配,因为平均分配只会养懒汉,不利于长远发展。”在刘晓峰的计划中,以按劳分配为主,还要将贫困户群体的具体因素综合考量。

  “最重要的是激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劳动热情,让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刘晓峰针对目前的7户贫困户和2018年已脱贫的10户贫困户,每户明确1栋大棚,其户内劳动力可在大棚内务工,村集体给予务工报酬,对棚内产生的效益,将大棚纯收入的10%对贫困户进行分红,这样一来可以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刘晓峰和同事的精心努力下,如今的庞光街群众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大棚产业欣欣向荣,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也必将好戏连台、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