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陕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民从二、三产业发展增值中分享利润

2017-02-21 10:42:00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讯(记者 苏同敏)“要补齐‘农业不强、农民不富’这个短板,农村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2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如是研判当前农业发展形势。

乡村休闲旅游。 陕西日报记者 袁景智 摄

  什么是农村产业融合?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农业产业化只是把产加销三个“鸡蛋”并列在一起的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把“鸡蛋”打碎重新炒出一盘新菜。也就是说,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让农业不单是局限在种养业生产环节,还要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跨界配置,延伸产业链、拉通市场链、丰富价值链,成为破解“农业不强、农民不富”的法门。

  “强一接二连三”见实效 2015年,陕西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省,在产业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命名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果蔬储藏能力4.1万吨。推行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加强运行监测管理,新增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开展农产品电商示范县、乡、企社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创新南北农产品展销平台运营机制,现代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创建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建成省级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66个,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和实现机制,让农民不仅从农业生产增效中获得效益,而且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被誉为“苹果之乡”的我省白水县,随着苹果产业深入发展,曾出现“一产大而不精、二产短而弱、三产广而不深、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该县积极推进苹果三次产业融合,通过“农民持股、果园托管和农业经营新业态融合”等模式,做到“融人、融资、融产”,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企业走向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受益、企业发展、产业升级、长效运行的“强一接二连三”见实效。2016年,白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渭南全市第一。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目前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前伸后延,将农户、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全省加工型龙头企业173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690亿元;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和带动能力增强,全省专业大户发展到8.3万个、家庭农场2.3万家、合作社3.1万家、龙头企业2560家,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融合主体;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和陕北为辐射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同时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子化、质量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果园托管、果园入股、土地入股等融合模式探索,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更多的反馈农村,加快农村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打造农业农村经济“4.0” 如今,工业4.0的概念已广为人知。实际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从1.0版本到4.0版本的升级过程。2016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首提农业农村经济4.0的概念:“如果传统市场简单交换情况下的产业关系,是农村经济的1.0版;上世纪80年代发展的乡镇企业可以理解为农村经济的2.0版;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作为农村经济的3.0版;现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农村经济的4.0版。”

  记者个人理解,农业农村经济的4.0版,是主要依靠农村产业融合而催生的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正如“打碎鸡蛋重新炒菜”的比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之间的有机交融,而非简单结合。“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新形势下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省农业厅表示,“我省将从三个方面发力,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一体推进。”

  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体。着力改革,破除制约主体发展壮大的政策约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的实力。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健全涉农信贷审批机制,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纳入金融信用等级评定范围,支持发展资金互助社、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

  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狠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园区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等有机衔接,增强园区生产示范、加工物流、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

  丰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形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强特色农产品、旅游品牌建设,实行地理标志管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产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热点,开展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特色景观等资源,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美丽宜居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延续村庄历史文脉。

  “反弹琵琶”倒逼融合补短板

  尽管近年来我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还处在发育期,特点鲜明、提制性强的典型还比较少,以加工为主的二产、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三产发展严重滞后,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全国占比仅约1.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1.7:1,远落后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一产强,二、三产弱,产业链条不完整、不协调、不配套,使特色产业的生产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反弹琵琶’,推行‘倒逼机制’,尽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这个短板,以县域经济为平台,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枢环节。”省农业厅表示。

  推动加工转化促融合。按照“初级加工靠近产地、精深加工靠拢城市”格局,创建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打造加工专用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开发营养健康、绿色有机、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供给能力。

  加快品牌培育促融合。坚持“不求数量、但求品质”,注重品质、品相、品牌、品位“四品结合”,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做好全国农业品牌目录遴选,开展区域品牌20强、企业品牌50强评选,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苹果、茶叶、牛肉、羊奶粉等十大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占领产业制高点,以品牌引领产业、深挖价值、提振消费信心。

  发展休闲农业促融合。突出“规范发展、示范创建、宣传推介”,把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民第三次创业的重要引擎,培育精品示范点,发展休闲农家和乡村民宿,打造县域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养生新型业态,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提升农业多功能价值,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编辑: 刘晓花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民收入;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