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资料图
以“无界”为主题的2018春夏上海时装周已闭幕,作为10月不可错过的时尚盛会,无论是设计师挥洒才华、品牌聚集能量展示,还是高水准行业论坛,都吸引了世界目光。近日,新华网就此采访了上海时装周组委会副秘书长吕晓磊,听她讲述上海时装周的“求深求新”发展之路。
有着20多年时尚行业从业经验的吕晓磊,长期致力于中国原创设计的扶持和推广工作。干练的短发、简单的妆容,言谈举止间亲和力十足。接受采访时,吕晓磊因工作熬夜带着些许疲惫,可话题一聊到上海时装周,她立即进入了状态。“上海时装周要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通过时装周这个大平台来服务好中国时尚行业上下游的方方面面,做好自己。”
求深:“上海时装周未来会把服务做得更细致”
从“创意”到“生意”,为打造亚洲最大设计品牌订货季,本季上海时装周可谓“火力全开”。7大商贸平台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参展品牌也达1200余个。其中,MODE的33个参展Showroom,多数都是“老朋友”,复展率超过75%。
面对这样的成绩,吕晓磊觉得还远远不够,“大家看到的东西还在面上。”她举例说,比如MODE的场地一直在变化。如果以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场地,就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把体量、规模、深度做好。“虽然现在规模提升了,但做的还不够。目前只是把人放进场馆来,没有做具体的对接或定向的邀请。”她表示,未来在上海时装周的商贸交易版块,将对展商和专业观众做进一步深度化、定向化的服务,做好买卖关系之间的嫁接。
吕晓磊表示,比起扩大规模,她更希望把现有的体量做得更深,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服务是很细致的工作,做得好不一定立刻看出来,但一旦看出来会起非常大的作用和效果。”
相较于往季时装周,本季参展品牌更关注交易量。参展品牌也从往年的关心是否拿到订单,变成这次关注拿到多少订单。在吕晓磊看来,时装周期间的买卖关系和供需关系正在越来越稳定地发展和提升。“三年前,我们开始做尝试性的展会,觉得时装周就是秀一秀、推广下。但现在,我觉得时装周的使命是加强贸易的建立、品牌的推动、设计师的推广。”
对于日益丰富的秀场、论坛、展会活动,吕晓磊表示并不担心会因此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相反,她希望通过更加多元的时尚活动,吸引更多人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她认为,参加时装周的人选择面越广,说明整个时装周活动办得越成功。
求新:“做好自己才能保持竞争力”
与全球各大知名时装周相比,上海时装周还很年轻,但年轻不代表竞争力弱。上海时装周在国际时尚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买手们会在参加完某个国外时装周后说“我们上海见”。
本季恰逢上海时装周成立十五周年,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如今取得的各项突破,吕晓磊说,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
“整个时装周组委会只有二十多个人,这么小的团队支撑这么大的时装周,太辛苦了!我一年只有时装周一个工作,没有其他内容,这季时装周结束筹备下一季,下一季结束接着准备再下一季……”吕晓磊坦言,日复一日的“时装周单曲循环”,有时也会觉得无聊,但看到设计师、买手、参展品牌在时装周上都有所收获,她又觉得很欣慰。
为了让时装周多一些新鲜感、有更多不同的玩法,吕晓磊和其团队通过不断探索、求新求变,会在每一季时装周中加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
上一季上海时装周首次推出了顺应大众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提升大众时尚消费体验的B2C平台——时尚周末,这一季上海时装周又全新推出了发布推广平台——XCOMMONS诸色会。吕晓磊希望,通过诸色会与品牌共同探讨如何用跨界进行“商品的艺术化”和“艺术的商品化”,做更深层次、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新的尝试并非都是成功的,但是不尝试怎么知道是否会成功呢?”
作为一个年轻的时装周,上海时装周通过筑平台、树品牌、育人才塑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平台商贸功能的完善和内容板块的不断丰富扩充,时装周版图的扩大和呈现形式的不断升级,上海时装周更深入地为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促进产品创新和服务供给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面对时装周带来的诸多“促进”,吕晓磊坦言,想在激烈竞争中有竞争力,就要做好自己,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要局限时装周是什么,而要自己找到时装周能做什么、能帮助到哪个产业。”同时,她也表示,时装周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上海时装周是和零售市场、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