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日关系近五年来“由恶向善”正处难得“窗口期” 但仍存结构性矛盾

2018-06-26 21:29:00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编者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高端智库大家讲坛(第五期),于2018年6月26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1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洪作题为《中日关系改善的磨合过程及发展前景》的专题报告。现将部分内容及专家观点摘要如下,供大家参考。
  专家指出,中日关系这五年来经历了一个“由恶向善”的过程,但基础比较脆弱,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也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中日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并不平坦,依然在脆弱中前行。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经历的风风雨雨?今天,在上海社科院举行的“中日关系改善的磨合过程及发展前景”讲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洪做了主题演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王少普等进行了互动评论。
  高洪指出,从2013年底安倍新政权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跌入“政冷经冷”状态,到2014年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2016年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访华、安倍出席G20峰会,再到2017年日本政府改变立场支持亚投行(AIIB)、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合作,中日关系这五年来经历了一个“由恶向善”的过程。
  高洪认为,发生转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中国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一带一路”合作在诸多领域取得创新发展,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第二,日本的发展速度比不上中国,外交上试图孤立、围堵中国很不成功,遏制中国的种种努力未能达到其预期效果;第三,美国自身发展以及中美力量对比也在变化,逐步打碎了日本“联美制华”的幻想;第四,半岛局势使日本欲在中国建立新的安全选项。
  王少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关系向好的原因。他指出,两国关系改善是战略需求和利益推动的结果,是重大战略态势变化的产物。从奥巴马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至今,世界战略态势发生了三大变化:第一阶段,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TPP,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统一起来。第二阶段,由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布局带来重大变化,美日不谋而合提出印太战略。第三阶段,特朗普上台后主张“美国第一”,使日本处于被动局面,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同时日本也改变外交方向,提出让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相对接。王少普认为,中国未来在外交处理上也应抓住战略形势的变化,顺势而行。
  那么,未来两国关系能否进一步向前推进呢?
  高洪认为,尽管日本政府中仍有人不希望看到中国对自己的超越,但今后将逐步接受中国成功发展这一客观事实,并随之逐步增加对华“两面性”中合作的一面。
  吴寄南则表示,中日关系正处于难得的窗口期,但基础也比较脆弱,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他指出,主要有四个风险点:第一,钓鱼岛问题,中日现有的海空联络机制较为笼统,防卫部门之间缺少热线,一旦有突发事件容易引起波澜。第二,基于日本年内将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以及计划引进远射程巡航导弹等举措,日本政坛势必要再次煽动“中国威胁论”,可能给中日关系泼冷水。第三,尽管朝鲜半岛局势逐步缓和,但日方似有“搅局”之嫌,比如要求朝鲜释放被绑架的日本人质、撤出导弹等,都将给中日关系带来一些负面的、不可控的影响。第四,日台关系,尽管安倍5月与李克强总理会谈时表示日本将按照《中日联合宣言》的精神,只同台湾维持民间和地区性往来,但私底下却暗流涌动。“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日关系还有可能出现‘倒春寒’,”吴寄南说。
  此次讲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永明主持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致辞。
  何建华指出,中日关系的稳固和发展,需要在“三增”上着力。一是增加了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这个道理看问题,中日之间发展正常化的友好关系,关键在于双方增加了解。二是增添互信。国与国之间发展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互信,尤其是政治互信与民间互信,在互信基础上不产生误读误判。对作为近邻、历史上又有恩怨情仇的中日两国,增添互信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增进友好。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变局,逆全球化、打贸易战、地缘政治等一系列事件使不确定因素发酵增强。中日是近邻,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关系正常化格局。
编辑: 林馥榆

中日关系近五年来正处难得“窗口期”

专家指出,中日关系这五年来经历了一个“由恶向善”的过程,但基础比较脆弱,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