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给环卫工送粥的暖与凉

2018-01-10 23:46:00来源:燕赵都市报
  近日,河南开封气温只有零下6摄氏度。市民张华在外卖平台点了50份热粥,备注就近送给除雪工人和外卖小哥。看到备注的商家又加送了10多份粥。外卖平台第二天全额退款,还额外奖励张华500元钱。张华说,将会把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1月9日《北京晨报》)
  这真是冬天的一则“暖新闻”,热心市民与爱心商家的道德接力,温暖了环卫工人,温暖了一座城市。事实上,给环卫工送粥的新闻不只发生在开封。在我所在的扬州,每年冬天,也有热心市民和商家给环卫工“送温暖”。有心搜索一下,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新闻。其主体,有政府部门,有爱心企业,也有热心市民。
  而且,不只是冬天,也远不只是送粥送水,社会对环卫工自发的关怀关爱还有很多。比如夏天,在很多城市都会自发上演“送清凉”的一幕,很多城市街头都有“爱心驿站”,而且坚持了很多年。“送清凉”与“送温暖”形式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送关怀”,都体现了社会浓浓的爱意。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个有爱的城市,才是一个美好的城市。新年伊始,当人们猫在温暖室内时,环卫工却早早走上街头,媒体刊发了一张图片,一位环卫工在大雪中脱下鞋袜,拧干湿透的袜子。这样的环卫工真让人感动,这样的环卫工真值得关爱。
  一窥见全豹,滴水见太阳。尊重劳动者必须让其“有尊严地劳动”,当我们历数一件件“送关怀”时,是不是就意味着环卫工已经实现了“有尊严地劳动”?答案恐怕是沉重的。很多调查表明,不少环卫工人处于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和缺乏劳动保障等较差的生存状态。在城市金字塔中,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收入,许多环卫工人的处境还不尽如人意。
  而就社会日常呈现来看,固然存在“送关怀”的一面,恐怕也不无歧视、低视的一面。相对于过去,那种“不好好学习长大做环卫工人”的家长说教可能少了,但在事实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对环卫工人一视同仁,真正在心灵深处尊重环卫工人?如果有心搜索的话,其实“冷新闻”也不少。而这,正构成了硬币的两面,不能因为“冷新闻”的存在而否认社会爱心,也不能因为“暖新闻”的存在而否认环卫工人相对弱势的一面。
  环卫工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对待,平等对待才是给予环卫工人最大的尊重。当然,谁也不能否认给环卫工送粥的温暖,这样的“送温暖”多多益善,应该更多地出现在大街小巷,但环卫工人需要的决不仅仅是送粥。对照“有尊严地劳动”,以平等视角对待环卫工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需要做的都还有很多。
  确实,因为环卫工人可爱,社会频频给予关爱;但不能因其流露出的温情一面,而忽视环卫工人坚硬的生存处境,不能因为看到给环卫工人送了一点温暖,就产生了道德幻觉,就放弃在改善环卫工人生存处境上的努力。环卫工人需要送温暖,最大的温暖其实是让他们“有尊严地劳动”。(毛建国)
编辑: 林馥榆

给环卫工送粥的暖与凉

谁也不能否认给环卫工送粥的温暖,这样的“送温暖”多多益善,应该更多地出现在大街小巷,但环卫工人需要的决不仅仅是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