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8日消息(记者林馥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们不约而同聚焦到了“人才”,围绕如何培养新赛道人才,提升技能人才水平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产学研”形成合力 解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之“困”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预估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将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预估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净缺口约为3.7万人,而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相关专业高校本科生规模预计仅7300余人。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表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情况日益凸显,如何加快培养智能网联汽车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智能网联汽车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的新产业,要求企业研发人才兼具车辆、机械、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电气、软件等多维专业背景。但从行业现状来看,大量从业人员以单一学科专业背景为主,主要依靠在企业内‘边干边学’完善知识结构,逐步向跨专业复合型经验人才转型。这类人才的培养周期长且培养周期内的社会成本偏高,具备成熟经验的人才更为稀缺,现有存量市场无法匹配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刘懿艳说。
因此,刘懿艳建议,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如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
此外,她还建议围绕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支持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科学管理教育经费 破技能人才培养之“难”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组建有能力、有干劲、有担当的人才梯队,是企业能够永续发展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当前,企业扩大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的需求与现行意见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步显现,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效益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运营成本科副科长朱丽平(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通过调研我发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教育经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计提机制不够灵活’‘使用对象及范围受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运营成本科副科长朱丽平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朱丽平提交了《关于加快出台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财务管理规定的建议》,从优化企业教育经费计提、扩大使用范围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朱丽平建议,应扩大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用范围扩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培训讲座视频、网络课件和账号购买,培训软件升级及日常维护等。同时,鼓励员工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如计算机技术、写作、英语等,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学费补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