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23日消息(记者周洪)今天(23日),上海静安区检察院举行《新型毒品犯罪典型案例白皮书(2018-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白皮书》显示,女性、高学历、年轻化,成新型毒品犯罪案件显著特征。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静安区检察院供图)

  会上,静安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朱海荣介绍了2018-2020年新型毒品犯罪典型案例,第二检察部主任张忠平介绍了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办理情况、工作机制和相关举措。

  《白皮书》显示,2018至2020年,静安区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毒品犯罪案件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32件36人,在涉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占比总体有所增长;从审查起诉情况来看,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中,涉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犯罪占90.6%。

  在禁毒实务工作中,常把毒品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植物提取而得的传统毒品;第二代,是以冰毒、摇头丸、K粉等化学合成毒品为主;第三代毒品即“新精神活性物质”。《白皮书》中的新型毒品主要指与冰毒等传统合成毒品相区别的新型合成毒品和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新型毒品犯罪中涉及种类较多,以零包贩毒为主;二是新型毒品犯罪总体呈年轻化趋势,女性、高学历涉新型毒品犯罪现象凸显;三是从境外贩运新型毒品问题显现,存在利用管理漏洞贩卖毒品现象;四是毒品交易形式日趋隐蔽,涉网络、寄递和跨地域贩运成为主流。

  案件办理中,检察官还注意到,新型毒品犯罪中30岁以下的犯罪嫌疑人不少有海外求学、生活经历,喜好酒吧、夜店等场所娱乐活动,或是从事主播、模特等娱乐性质较强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刺激和认同感或被周边环境影响,从而接触蓝精灵、K粉、大麻烟油等新型毒品,最终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新型毒品犯罪,静安区检察院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的同时,结合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办案情况,探索新型毒品犯罪类型化审查,梳理不同阶段办案重点、难点,明确侦查取证方向,形成办案经验并予以推广;探索引入技术调查官参与检察办案活动,解答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中专门性、技术性问题等,强化新型毒品犯罪专业化办理;积极延伸检察职能,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新型毒品综合治理;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印制专门的打击防范新型毒品犯罪的宣传手册,向辖区内的快递公司、学校等进行发放和宣传,提升不同群体防范新型毒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