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22日消息(记者林馥榆)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昨天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

 

本文图片:展览现场(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本次展览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相关书画,其艺术家及作品的时间跨度自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其中超七成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展品以中国书画为主,也包含版画、油画、水彩等;作者以中国艺术家为主,也有日本、印度名家的2件作品。另外,还有古籍、印章、手稿与文献等6件辅助展品配合展览一同展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分为“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展览第一部分通过梳理“法帖之祖”——《平复帖》、拈出“墨戏说”文人画理论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吴门前渊”,以及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乃至近现代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的成就,阐释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对文人画史的重要影响。展品中不乏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的清代刊刻版本,三国时期皇象《章草急就章册》的明代重刻版本,还有陆机家族后人唐代陆柬之的《行书五言兰亭诗卷》等难得一见的珍品。

  第二部分展示的是文人间的互动,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本部分聚焦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于书画中的体现。尤其关注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两个重镇代表——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产生的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梳理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即“肇兴”(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半壁江山”(清末民初),同时探讨其与上海历代书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其它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展示上海开埠以来,海上画派、洋画运动、近代革命家及新中国美术作品。

  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绍,本次展览也是一次上海的“书画考古”,一方面旨在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从而填补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以期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领悟画史脉络及其美学意韵,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