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流程工业制造国,流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其智能化转型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流程工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智能化时代流程制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案。在他看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未来流程工业人才需具备多学科知识、跨界整合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流程工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亟需从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钱锋委员表示,目前我国的流程工业人才培养结构亟需调整:“一方面,流程工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本领域就业的比例不高,且转行流失严重,各层次的高质量人才不足;另一方面,缺少能够面向未来、引领行业发展,且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全局优化能力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型卓越工程科学家、尖端研究型人才。”

  同时,当前学科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难以有效实施;以学科和专业定归属的制度限制了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高校现有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上现有工科教师自身缺少跨学科知识,对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足,较难培养“流程工业+智能技术”跨学科人才。这些都对培养具备深度跨学科能力的未来流程工业人才带来一定阻碍。

  钱锋委员建议,要优化流程工业人才培养政策环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流程工业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抓紧补齐短板,通过定向培养和明确服务期等举措吸引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在执行层面,政府、企业、高校要形成合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上,需加快实现传统流程工业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通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同时要打造新技术与传统流程工业相结合的课程、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系统性构建流程工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切实提高学生利用智能化等技术解决流程工业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技术与流程工业相结合的课程并开展教学;建立跨学科导师制度,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通过招生宣传和增加保研名额等举措,吸引智能技术领域和流程工业领域的本科生攻读跨领域的硕博学位,从源头上解决学生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