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30日消息(记者周洪)今天(30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集中通报三家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海事法院服务保障“五个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发布15起典型案例。

发布会现场 (央广网发 上海高院供图)

  此次发布会系上海法院推进司法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的第五场,上海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茆荣华通报相关情况,上海知产法院副院长黎淑兰、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黄松涛、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肖凯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上海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陆卫民主持。

  1984年6月,上海海事法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6家海事法院之一,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开始积极服务保障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实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4年12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挂牌成立,积极服务保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18年8月,上海金融法院挂牌成立,积极服务保障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实施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6年间,上海法院主动融入大局和中心工作,着力加强专门法院建设,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大局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发布会上,茆荣华详细介绍了三家专门法院在服务“五个中心”建设、执法办案、改革创新、司法为民、智慧法院建设方面的具体情况。

  在金融审判方面,上海金融法院分别出台了《关于服务保障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着力提升金融纠纷解决的便利化和裁判的可预期性,聚焦诉源治理,创新“一站式”智能诉讼服务,创建“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实现了证券期货、银行、保险金融纠纷全领域诉调对接合作。同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小投资者保护司法保障体系,在全国首创证券示范判决机制及“中小投资者保护舱”,发布首个《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的规定》。此外,高度重视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协同机制,在全国首创大宗股票司法执行新机制,强化司法建议预警功能,创新研发金融审判数据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发送的司法建议被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所采纳。

  在知识产权审判方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一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服务保障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贸易中心建设、营商环境建设、自贸区及新片区建设、进博会举办等实施意见,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司法公开,深化国际交流,依托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共接待50余批700余人次境外专业人士来访交流。同时,该院以审判机制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法官+执行人员+技术专家”的诉讼保全新模式、“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查明制度体系,着力破解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等难题。此外,该院大力推进国际一流法院建设,依托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障科技创新研究(上海)基地,研判前瞻问题,设立涉自贸区和涉进博会专项审判团队,成立法官工作室,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在海事审判方面,上海海事法院全面推进精品战略实施,依托最高法院“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发布中英文版海事审判白皮书,连续四年排名中国海事司法透明度第一。该院审结的涉“一带一路”民生基建设备海事强制令案,得到了哈萨克斯坦使馆的赞许;审结的国内首起外籍邮轮重大人身损害案,推动了邮轮行业的规范经营;审结的首例香港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案件,落实了最高法院两地协助司法解释。同时,该院积极打造专业化、便利化、智能化的海事审判机制,上线首个外国法查明平台、首推“船舶扣押预担保”新举措、运行全国首个海事案件智能办案辅助系统,首创船舶大数据分析系统等。该院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选派优秀法官参加国际司法交流,先后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司法实践基地、21世纪海商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合作协议。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黎淑兰、黄松涛、肖凯三位副院长分别就记者们提出的法官工作室建设、船舶扣押预担保机制、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记者看到,在今天发布的15起典型案例中,金融案件包括了全国首例证券纠纷示范案、全国首例外国人隐名代持股权纠纷案等,这些案例通过司法裁判厘清市场规则,引导金融交易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知产案件主要分为侵害专利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纠纷两大类,既体现了司法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护,对互联网环境下新业态的规范和引导,也体现了对中外权利人的平等保护;海事案件则聚焦航运金融、邮轮产业、多式联运、船舶碰撞等领域,分别从外籍当事人协议管辖、国际公约适用、外国法查明、支持域外仲裁保全、外籍船员权益保护等角度,体现了海事审判的专业性和涉外性。

  据悉,在发布会前,11月24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市人大代表曾先后前往三家专门法院进行集中视察。今年年底,三家专门法院还将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工作,此举在全国省级人大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