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9日消息(记者杨静)今天(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8名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疗队员凯旋。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副书记牟姗亲往迎接英雄们回家。至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抽调的5支重症医学队伍全部圆满完成任务,结束在公卫中心这一上海新冠肺炎疫情 “战斗堡垒”的日夜奋战和守关。

 

本文图片:坚守上海防疫堡垒最长的仁济医疗队今天凯旋(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供图)

  据悉,仁济医院首批7名医疗队员2月2日起驰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月11日,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率7名科室精兵强将增援公卫中心,又陆续有14名仁济医护人员先后驰援公卫中心,战斗在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仁济人倾尽全力,为打赢这场上海防疫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团队共收治8名危重及重症患者,治愈出院5名。

  仁济皋源教授团队也是全市坚守公卫中心时间最长的“战疫天团”。他们历经83天的艰苦奋战,28位队员全部回归仁济大家庭。这28人中,医生10名,护士18名;最年长的53岁,最年轻的25岁;其中女性18人。工作时间最长的医生是皋源,连续坚守75天;工作时间最长的护士是护理组长崔顺悦,坚守 57天。值得一提的是,原规定每批队员工作时间为10天,而“90后”男护士郁园丁主动请缨先后参加了三轮支援,他也是全市唯一一位三轮支援公卫中心的护士。28名队员分别来自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心血管外科、肝脏外科、风湿科等多个学科,其中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了14名最精锐的医护人员驰援公卫中心。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皋源率团队在公卫连续工作75天,先后主持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8例,团队成员人均在舱时间超过7小时/天,累计在舱时间超过2500小时,最长单次在舱抢救时间达9小时。期间,累计实施VV-ECMO支持治疗97天(单个患者最长43天),成功撤机2例,实施CRRT治疗时间累计超过1500小时,救治极危重症患者共4例(其中年龄最大者82岁);实施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累计达133天;实施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技术累计超过70次。

  皋源主任向记者回忆了印象最深的一例患者。3月27日,从轻病房转来了一名输入型重症病例。从能够自己拿着筷子吃饭,短短两天里,肺部渗出快速增加,氧合指数急剧恶化,快速发展到了需要无创辅助通气的地步。在“细胞因子风暴”的摧残下,眼看着生命如同一叶扁舟,倾覆便在旦夕之间。在短短14小时里,患者就接连接受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RRT、ECMO抢救。新冠病毒根本不会留给我们观察治疗效果的时间。所有的团队拧成一股绳,通力合作,最终患者开始转危为安,生命体征逐步稳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一个字:“盯”。每人每天至少进仓3次,每天总计时间超过8小时,在团队成员轮流守护下,克服了一道道的难关,最终患者顺利撤离ECMO和CRRT。

 

  回家仪式上,张安胜向皋源颁发“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的突出成绩。皋源因坚守公卫中心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缺席了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 “2020年校长奖”颁奖典礼。

  最后,皋源代表“仁济天团”向医院赠送一件队员签名的“百毒不侵”T恤衫和一幅海报。队员们也纷纷在医疗队队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些都将作为此次战疫行动的实物见证,由仁济医院院史馆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