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20日(记者杨静 通讯员王昊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员172人今天(20日)回家,在欢迎仪式上,全体援鄂队员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特别奖。

  下午,仁济医护人员和援鄂队员的家属手持鲜花、国旗、横幅,自发聚集在医院门口,以最热情的方式,喜迎勇士们回归仁济大家庭。

 

90 后夫妻凯旋(央广网记者 杨静 摄)

  欢迎仪式在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献唱的战疫公益歌曲《勇气》中拉开序幕。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与护理部副主任奚慧琴共同向杨振斌、陈国强和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赠送由172名仁济援鄂医疗队员签名的队旗。

  杨振斌书记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仁济医院全体援鄂医疗队员的英勇和无私。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的敌人有两种,一种看得见,一种看不见。而在与看不见的病魔的斗争中,医护人员就是最勇敢的战士。

  仁济医院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总共派出了172名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是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且其中大多都是年轻的“90后”。他们在危难中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安危,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交大人的家国情怀,是交大“最可爱的人”。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和副院长张继东先后代表医院和援鄂医疗队致辞。他们均指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仁济勇士胸怀家国,逆行出征,以精湛的医术、科学的护理,同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大医精神,兑现了“科学防治,仁术济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出征誓言。如今,172名援鄂勇士圆满完成了战疫任务,全都回到了温暖的仁济大家庭,这是属于当代仁济人的骄傲和功勋,值得被历史铭记。

 

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今天回家(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供图)

  医疗队员代表、风湿科主任医师陈盛和家属代表、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吴文三之子吴泓宇也先后分享了自己的援鄂感受和作为家属的心路历程。他们将自己选择逆行战疫的不计生死、义无反顾和作为医护人员家属的内心担忧但依旧鼎力支持用朴实的话语表达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泪目和共鸣。

  从逆行到顺行,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完成了出征前自己向全体仁济人立下的“军令状”——带着164名援雷神山医院的仁济勇士平安回家,一个不少。

  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张继东表示共产党员的凝聚力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防疫火线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遇到困难,都有党员冲锋在前;遇到危险,总有党员挺身而出。医疗队员们切实践行了从医的初心和医者的誓言。他还表示,很高兴看到“90后”青年医务人员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在危难中勇敢逆行,在战斗中收获成长。

  张继东代表队员衷心感谢后方的上海、交大、交医和仁济大家庭的无私帮助,感谢所有队员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他还指出,希望全体医疗队全体队员在医院复工复产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取得疫情防控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今天回家(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供图)

  白手起家,战疫决胜

  奚慧琴是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具有18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她也是此次仁济援雷神山医疗队的护理领队。2020年庚子年元宵节刚过,奚慧琴临危受命,作为护理领队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驰援,投身这场艰难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接到集结队伍命令后6小时,她火速敲定出征名单。到达雷神山后96小时,她带领队员们将一个“家徒四壁”的毛坯板房改造成了功能齐全的重症监护室,并收治了第一个病患。“雷厉风行”是所有队员提到她时都会用上的一个形容词,这让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会感到惊讶,因为她总是说话温柔和蔼,让人如沐春风。

  雷神山ICU开始收治患者后的每一天,对于奚慧琴这位“护理大管家”来说都是考验。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严谨细致,并且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非常高。驰援雷神山的护理队伍中,“90后”年轻护士的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而且大部分护士此前都没有ICU的工作经历。奚慧琴深刻意识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在这里就是患者的生命线。于是,她利用休息时间依托网络开展战地慕课,有效提升护士的重症护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她每次进隔离舱时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会亲自带教护士开展各项重症护理操作,各个击破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重点和难点。她还将仁济重症护理的管理制度带到雷神山,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和关键流程。

  在奚慧琴的指导和协助下,俯卧通气、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人工肾脏替代)等多项攻坚技术在ICU内迅速得到开展,挽救了重症患者的生命。在她身先士卒的攻坚下,隔离病区的风险识别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医护人员的不适离舱率有了显著降低;感控安全团队中更是由护士主导,确保了每一名进舱医护人员的安全。在她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下,来自上海6家医院的117名护士在雷神山医院ICU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通力合作,众志成城战病魔,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今天回家(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供图)

  “给你《勇气》,《等你》归来”

  李佳医生是仁济医院家喻户晓的“才女”,同时也以自己作词的《勇气》和《等你》温暖了这个冬天,感动了无数人。

  在创作《勇气》的时候,李佳还没有出征武汉,但身边的师长、同事、朋友已经陆续背上行囊,勇敢逆行。她为他们的安危和冷暖日夜担忧,也为他们“明知危险却依然无畏向前”的勇气所感动。在报名参加医疗队,等待集结的时候,她把思念和祝愿凝聚成这一首《勇气》,送给自己已经奔赴战疫前线的战友。后来,她自己也应征驰援武汉。为了帮助她完成心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倾情演绎了这首歌曲的MV,让这首歌曲广为人知,从而变成了广大援鄂白衣战士的“战歌”。

  而谈到《等你》的创作时,李佳说:“已经记不得是第几天了,只记得在这段日子里,我和仁济、市一、市七、市五、市六、杨中心的战友们,和武汉人民一起面对过的艰难时刻。这段悲壮的岁月,浸透了汗水和泪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彰显了我们的情怀、勇气和才华。所以,在告别的感谢信里,我们说:汉水通衢接长江,辞君不觉有离伤。因为,我们已经爱上了武汉,爱上了坚强的武汉人民。我们听到故乡的召唤——《等你》归来。从此,上海与武汉,天涯共此时。”

 

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今天回家(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供图)

  “我们做到了队伍零感染!”

  傅小芳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明年就要退休了。她是医疗队中专职的院感防控人员,“队伍零感染”,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她的心愿再普通不过,只有六个字:平安来,平安回。今天,她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她说:“出征武汉40多天,如今胜利回沪,心里既充满欣喜和憧憬,但又有点不舍,大家一起共同奋战早已是‘自家人’了,每个队员身上都体现了爱、善良、无私、勇敢、坚毅的品质,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此次抗疫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也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们医疗队员在24小时内奔赴武汉一线,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救治患者,体现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这次抗疫也把感控推到了幕前,凸显了感控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感控组此次出征的重要任务是确保每位医疗队员安全,非常感谢全体队员的信任和支持!非常感谢总领队张继东副院长对感控组工作支持!使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