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15日消息(记者杨静)昨日(14日)上海又有758名支援武汉医护人员解除隔离据了解,这一批结束隔离的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于3月31日抵达上海,包括上海首批医疗队、第二批护理队、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华山医院“国家队”、瑞金医院“国家队”、第九批医疗队以及疾控、社会办医等。

  郑军华回到上海以后,我还是按照原来的工作状态,过我既普通又紧张的每一天。”

  除夕夜,仅仅用了不到3个小时,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以“上海速度”集结完毕。

  如今,他们以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的医疗队”的四个“第一”完成了68天的援鄂征途,并于今日解除隔离。

  在援鄂的这段时间里,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坚守,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支持。

  “人类的战争是勇气的战争,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郑军华说道,“队员们的表现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很多。我感觉这一批80后、90后的医务工作者成长起来了。”

  除此之外,郑军华也想了很多事情。在这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普通市民,感受到平凡人的伟大。武汉封城期间,医疗队的蔬菜供应不上了,有一个武汉郊区的菜农,骑了一辆三轮车,用了5个小时,克服种种困难运到医院。到了医院,找到郑军华就说,送给上海医生,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医疗队两个多月没理发,头发长了,有个理发师找到医疗队给医护人员理发。他从中午12点忙到晚上12点,理了40多个人的发,全部免费。

  这样平凡的老百姓,互相扶持、朴素善良,是我国打赢这场战役的动力和基石。这一次短时间内能够将疫情控制到这个程度,是了不起的,并不光光是靠医务人员,是靠全社会的力量,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才会有这样的稳定局面。

  谈及回到上海的心愿,郑军华笑着说:“回到上海以后,岁月静好,我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原来的思维、原来的工作状态,过我既普通又紧张的每一天。”工作方面,我还是要做好医疗医政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我也是个专家,也想尽力为病人做好服务。

  周新“上海模式”带到武汉,将“武汉经验”带回上海

  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是66岁的周新教授,他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在金银潭医院奋战67天,每天进入隔离病房查房。风险最高的气管插管,他总是抢在最前面:“接管的时候,这些病人的病情非常重,而且死亡率很高。护理病人、救治病人,这是一个目标。第2个目标是保护自己的医疗队队员” 这真的就是一场战争,非亲历者难以想象其严峻和残酷。

  “做了一辈子的医生,也没有一下子看到过那么多的危重病人。”采访过程中,周新教授多次使用了“严峻”一词,回忆起刚到金银潭医院时的情形,这位经验丰富的呼吸科领域专家仍旧颇为激动,感慨良多,可以想见当时带给他的震撼有多深刻。

  武汉与上海都迎来了春天,周新教授也正式解除返沪后的医学隔离观察。80多天前,他将呼吸与危重症治疗的“上海模式”带到武汉,今天,他又将抗击新冠肺炎的“武汉经验”带回上海。

  张明明我们本书67天的经历写下来,纪念这次援鄂抗疫。

  张明明出发支援武汉时,妻子怀孕7个月,预产期4月底对爱人有点歉意。小夫妻俩都是安徽人,往年春节都回家过年的。今年因为妻子怀孕,两人就留在上海过年。没想到,因为疫情,留下怀孕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家留守

  由于任务繁重张明明大部分精力都扑在工作中,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都没跟妻子打电话每天忙到凌晨,想要打电话时已经是妻子睡觉的时间了。但妻子对张明明的工作表示理解并一直支持他。工作步入正轨后,张明明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跟妻子视频通话妻子也会把每天自己做的三餐都拍下来发给张明明看

  现在回到上海,妻子预产期也快到了。张明明开心地说,我给孩子好了名字,叫“张胜冠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战胜新冠,一个是战胜冠军,冠军都能战胜,这孩子一定非常厉害。

  已经返沪在隔离的张明明,忙着整理武汉抗疫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我每天都有做日志我们本书67天的经历写下来心得、感悟都整理总结一下,纪念这次援鄂抗疫。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前几十年医疗体制改革的一次检验。医务人员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张明明也是终身难忘。很多80后、90的年轻医务工作的成长巨大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医务工作的最大效益潜力和机能,一次最大限度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