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2月13日消息(记者周洪)昨天(12日),由商业生态工作室策展的“伞上的乡村:再生·城乡·在乎”展览举行开幕活动。在此次展览上,观众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里被大家丢弃的各式各样的塑料所堆成的“塑料山”;也会看到由回收的塑料瓶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再生过程再次成为一把雨伞的伞面。

活动现场 (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空油瓶、泡沫塑料、塑料袋、废旧玩具……展厅中的塑料制品,堆成了一座“塑料山”。而另一端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利用6个塑料瓶做成的美丽雨伞。展览上,观众可以看到塑料瓶通过一系列循环工序成为伞面的全过程——从回收来的空瓶,到破碎成碎片,再到制成再生塑料粒、再生塑料纺线、再生塑料面料,最终成为雨伞。

  伞面上的图案,则是瑞典艺术家Magnus Valdemarsson在探访了上海崇明胜利村、福建九龙村、云南周城村和阿者科村等四个中国乡村之后,将关于村庄的记忆在伞面上重现。

  “在乎伞”由商业生态工作室与可口可乐中国共创,旨在探索如何让PET饮料瓶再生,创造更大价值,促进回收和可循环利用。在乎伞的伞面选取了回收PET饮料瓶再生制成的面料。相较于全新的涤纶纤维,rPET面料可以降低70%的能耗、86%的耗水量和75%的碳足迹。每把在乎伞的伞面相当于重新利用了约6个回收PET?饮料瓶。

  塑料作为一种材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环保问题。数据显示,全球只有9%的废弃塑料被回收利用,到2050年,120亿吨的塑料垃圾将堆积在填埋场。商业生态工作室在拍摄《流浪的塑料瓶》系列环境短片的过程中发现,塑料瓶回收后去了哪里也值得关注。让丢弃的塑料瓶重塑变为美丽的雨伞,将推动公众意识和行为改变。

  据悉,2009年至今,商业生态工作室在“寻找持续商业之道”的路上走过了10年,希望用文字、照片、插图、展览、视频等各种形式来关注塑料再生、循环经济创新、城乡共生这些议题。“伞上的乡村”展览是其10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一场。

  在过去一年里,商业生态工作室探索一把好的雨伞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关乎产品设计和质量的追求,只有一把具有美感、又能被人们所珍爱、可以长久使用的雨伞,才是一把具有可持续特性的雨伞,“即用即扔”,俨然成了现代快消费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和主编孙海燕说:“这不仅仅是关于四个中国村庄的四把雨伞,’伞上的乡村’展览希望通过雨伞这样一个载体唤起大家对“再生·城乡·在乎”这些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