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27日消息(记者杨静)据一项临床调查显示,近几年,心脏病患者至少“年轻”了10岁。那么,心脏猝死为何频发和年轻化?有哪些征兆?人们又该如何远离猝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衰专科主任范慧敏教授为我们解疑释惑。

  猝死缘何青睐年轻人?

  猝死频发已经在全球范围引起重视。但是,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猝死这个“幽灵”仍有些束手无策——即使是最高明的医生,都无法预知谁会被猝死盯上。据9月17日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人,每年约54万人心脏性猝死,我国心脏性猝死总人数位居世界之首。范慧敏主任指出,心血管疾病更多在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死亡降临前,人们一般无法知道自己身上隐藏着“杀手”。在猝死的人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据统计,有70%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范慧敏主任认为,我国心脏猝死人数如此之多,主要原因是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有升高趋势。而且,随着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与日俱增,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年轻人猝死人群与日俱增。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猝死的最危险人群。这些高危人群更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

  此外,过度运动也可能是猝死“凶手”。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员猝死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超负荷的运动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谢赫?拉希德王子就是阿联酋体育圈明星,在马术方面,他曾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获得个人和团体两块马术耐力赛金牌。除了马术,他对于滑翔、冲浪、排球等体育项目也都驾轻就熟。

  蛛丝马迹需警惕

  范慧敏主任告诉记者,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不适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对此,范慧敏主任提醒,尽管猝死发生前,没什么典型症状,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需引起大家重视,比如警惕胸部疼痛反应。疼痛反应在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是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平时应注意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范慧敏主任强调,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心绞痛和心梗都包括在冠心病里。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儿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此外,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猝死。发病时,没有疼痛的感觉,更加让人猝不及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心脏跳动突然紊乱,导致其没能有效地射血,以致所有器官供血被打断,包括心脏自身。如果救助不及时,人马上就会死亡。还有一种情况是来不及感到疼痛,最主要的心脏血管突然一下就堵塞了,人就不行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中。

  突发猝死怎么办?

  由于猝死突然发生,而且很多人发病不在医院,而是在家中甚至公共场合,使得及时抢救变得困难。对此,范慧敏呼吁,应加强普及民众心脏猝死的急救知识,让大家掌握猝死的急救技能,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说:“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立即抢救:第一步,拨打‘120’紧急呼救。第二步,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带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第三步,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至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

  范主任强调,猝死可防可控,对年轻人来说,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范主任打了个比喻,心脏就像汽车发动机,太疲劳就会“罢工”停摆。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症状,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词,就能做到远离猝死:不熬夜,生活没有规律、常熬夜,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猝死。心态好,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应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吸烟一样,也会诱发猝死。有家族史或者心脏方面隐患的人,可去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建议定期进行血液指标检测(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心电图,心脏超声,活动平板试验,冠脉CTA等,尤其是冠脉CTA,简单易行,无创伤,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

  通过这些简单的心脏检查,然后再根据医生的专业建议,选择体育活动。“因为运动是把双刃剑,它有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有摧毁生命和健康的另一面,”范主任提醒,“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只要引起足够重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伤害就可以避免。如上午6:00~12:00被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发生在此时。因此,在这段时间锻炼要特别注意。”

  “心肌是我们身体中最少再生的组织之一,这意味着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它也无法再自我修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上海市医学会慢病管理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东方医院心衰专科范慧敏主任是“番茄树心脏健康项目”的创始人,近期推出了一个十年心脏猝死风险AI评估的小程序,普通人可以通过输入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就诊经历家族史、生活饮食习惯等,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心脏风险。这是范慧敏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脏健康评估和China-Par模型,与行业内大咖几度交流沟通,最终确定的问卷形式的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