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两会”问计之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该如何建设?

2018-01-28 22:10:00来源:央广网

1月23日,上海市市长应勇作政府工作报告

  央广网上海1月28日消息(记者王渝新 吴善阳 杨静 傅闻捷 唐奇云 韩晓余 林馥榆) 在上海市人大第十五届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8年,上海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生命科学、量子科学等领域前瞻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实施硅光子等一批市级重大专项和央企合作项目,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那么该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搭建平台 培育生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要有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要在创新成果产业化上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委员黄勇平建议,要整合科技资源,创建上海实验室,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他表示,应该借鉴国家研究中心和正在筹建的国家实验室经验,创新体制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创建“上海实验室”。依托上海实验室,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瓶颈,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凝聚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国家的科技资源,协同攻关,共推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张祥民与黄勇平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希望能够将科学仪器的合作研发纳入到长三角“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推进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领域的创新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长三角科学仪器创新合作联盟,打造科学仪器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对于这些建议,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区经济委员会主任陈容表示非常赞同:“现在我们和平台在讨论的是,不要单纯停留在研发的面上,上海把‘钱变纸’的能力很强,但是要实现‘纸变钱’的华丽转型,就需要帮助科技研发和产业有效对接、点燃产业转型,吸引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企业,以此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松江G60科创走廊作为上海7个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着力于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松江已于2017年11月出台相关政策,将用5年的时间,面向全球引进100个创新创业的“项目+团队”。目前低碳技术产业转化平台也已落户松江,该平台集纳了公共服务提供、资本吸引、大型集团和企业对接等功能。

  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吉华认为,研究成果要产业化,提升转化率,需要机构去推动。他建议,要培养一批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谢吉华表示,目前通过资本来推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已经可行,然而由于风险很大,目前这一块还是空缺。目前的风险投资,主要是基于企业的,而从科研成果转化成企业这一步,亟需资本的参与,来进一步提升转化率。他建议,可以通过债权,以及债转股的方式,来投适合产业化的科研项目,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对标国际 人才支撑

  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7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上海的国际人才综合竞争力虽领先全国,但在“国际人才社会保障”等指数上还落后其他省(市),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上海的人才高地,正面临兄弟省市日益强大的竞争。

  为此,民盟上海市委建议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新审视并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推动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和服务,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创业环境。目前国际人才市场正经历重新洗牌,一些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出现人才外流的倾向。上海应该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跟踪全球创新人才流动趋势,优化海外人才引进的国别、学科、层次布局。

  “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之后,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所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才的引进培养后关键是如何留住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剑峰也有相同的提案。

  谈剑峰表示,目前上海形成了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户籍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但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的引才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包括信息安全行业在内的很多战略型新兴行业,其最顶尖的人才并非都是专业出身,学历层次、教育背景差异较大,如果使用一贯的“给人打分”的评价标准,一部分优秀人才很可能被“拒之门外”,人才的就医、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无法解决,直接造成人才的外流。谈剑峰希望科技人才政策可以更完善,探索把现在的“给人打分”的方式,变成“给企业打分”和“给人打分”相结合的综合打分方式。

  除了人才支撑外,也有代表希望能够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培养未来公民的数字化胜任力。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认为在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进程中,“科普”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说在学校看的是教科书,那么馆内展览就是我们面向公众的情景化教材。”顾洁燕介绍说,在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城市中,科普类场馆的发达程度,也成了城市文化、市民生活方式的象征。“这会对城市、乃至国际的科学技术进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编辑: 韩晓余

"两会"问计 上海该如何建设科创中心

在上海市人大第十五届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8年,上海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生命科学、量子科学等领域前瞻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实施硅光子等一批市级重大专项和央企合作项目,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那么该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