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破解执行难 崇明法院的绿色执行智慧

2018-01-12 14:3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月12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韩晓余 通讯员曹彩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环境资源专门审判为主要抓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当事人利益的和谐统一,以“柔、联、访”三字工作法有效推动了执行案件的实质性化解,彰显了“绿色执行”的崇明智慧。
  “柔”性化解 多方共赢
  林木、滩涂是崇明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和生态屏障,涉及林木、滩涂的承包较为普遍。近年来,基于对滩涂资源的保护,滩涂资源管理部门逐步收回发包出去的滩涂,从而与滩涂承包方产生较大争议,一旦进入执行程序,腾退难度较大。
  为了早日腾退土地,也确保被执行人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崇明法院摸索出了一套“柔性化解,多方共赢”的办案机制。积极与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等加强沟通,对能够拍卖的,及时导入司法网拍平台,加速执行标的的变现过程;不能直接拍卖的,着重做好申请执行人的工作,引导其换位思考,结合鱼虾蟹的生长周期,为承包方争取一定的腾退宽限期。
  对承包方充分进行法律释明,引导承包方压缩养殖水面,分期捕捞,最大限度取得申请执行人的谅解,逐步腾清滩涂。同时,积极联系水务、鱼塘所在村镇相关部门,为承包方寻找合适的下家收购鱼虾蟹苗,为尽快腾退鱼塘铺平道路。通过人性化的执行手段,有效减少了执行阻力,也使得执行效率大为提高,促使滩涂资源的保护尽快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多元“联”动 政府托底
  畜禽养殖是崇明农村生产经营的重要项目,大多数养殖场所靠近居民生活区,周边河网密布,往往缺乏相关的环保配套设施,导致污染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生态空间,污水、臭气给周边村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但是直接关停畜禽养殖,往往存在现实操作的困难。如2017年5月,崇明法院受理了一起土地租赁案件,张某用租得的土地养殖生猪、种猪千余头,虽然养殖场建有2个化粪池,但猪粪依然露天堆放,臭味严重。当执行法官实地走访和勘察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也很支持生态岛建设,但养猪场几千头猪,是养殖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很难一时处理掉”。
  如何处理这些“活生生”的牲畜并兼顾好被执行人合法利益与依法执行的关系,考验着执行法官的智慧和能力。在执行过程中,法院通过导入市场机制,将大部分的生猪通过市场交易转卖,但对其中价值较大的种猪,养殖户却不愿通过市场低价交易。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执行法官主动与农委等部门及当地政府、所在村委会对接沟通,多方联动,积极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执行方案。
  最后,农委与养殖户签订了相应的退养补偿协议,同时养殖户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缩小养殖规模。通过这种“多方联动,政府托底”的方法,养殖户吃了一颗“定心丸”,案件也得到顺利执结。
  执后回“访” 巩固成效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稳步推进,大量污染企业已逐步关停,但仍然零星存在一些无配套环境治理设施的小工厂、小作坊,在受到行政处罚后,采取临时关停的方法逃避监管,污染也会“死灰复燃”,使得执行成效的巩固面临巨大挑战。
  通过立案登记,崇明法院建立了一套被执行人档案,根据被执行人的配合情况及环境危害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执后回访工作。尤其是密切关注个别污染严重、重复生产可能性大的企业,执行法官会间隔性地进行电话回访或现场查看。
  为确保回访效果最大化,该院还积极发挥基层监督“第三只眼”功能,与涉污企业所在辖区村镇构建常态化联动机制,向社区和居民公布举报联系方式,积极发动周边村民开展监督,延伸监督触角,形成监督网格全覆盖。
  该院2017年办结的一起水泥制品厂排污案件,环资庭已经按照程序依法送达了《行政裁定书》,并对生产设施进行了查封。在案件执行完毕后,环资庭还会不定期地对该厂进行实地回访查看,对企业经营主的排污行为形成了有力的震慑。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肯定。
编辑: 林馥榆

破解执行难 崇明法院的绿色执行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环境资源专门审判为主要抓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当事人利益的和谐统一,以“柔、联、访”三字工作法有效推动了执行案件的实质性化解,彰显了“绿色执行”的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