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今天在沪开幕,在高校展区汽车实验室机器的嗡嗡声中,电脑经一番调试后屏幕上呈现了一片暖色系的方块矩阵,其中一块黑色的小方块显得尤为瞩目,而这就是有问题的电池。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严晓从2014年开始着手,带领动力电池实验室团队研制出了这样一个能给“上了年纪”的新能源汽车快速诊断又不失精度的合格电池医生。
新能源汽车电池现场检测中
精准定位:给新能源汽车电池做“体检”
当前,全球多国明确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中国也将此提上日程。在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当道”的大体趋势下,严晓注意到,因为技术手段、评价标准等问题,至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没有类似燃油车车检的检验机制。
众所周知,车检对于汽车而言就像一次重大的体检——它能及时消除车辆安全隐患,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传统燃油车而言,发动机的各项指标是车检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其锂电池的“健康状况”关乎着这辆车的使用寿命,及时的更换维护有助于车辆的“长寿”、并保证车主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严晓表示,尽管对市场而言,电池的检测、损耗、更换、再利用尚属前沿问题,但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如何管理是必将要解决的。
新能源汽车电池现场检测中
攻克难关:成为听懂汽车语言的翻译者
将新能源车的电池包拆解开来看其实是有一节节小电池组合而成(将每一节小电池视为一个单位)。这些小电池每节都由一个小房子监管——BMS(电池管理系统),而他们报告自己“生病与否”则通过CAN报文传达。
软件项目的一个核心难点就在于接收并翻译CAN报文。且考虑到实验室阶段电池包容量只有84节,而实际车辆上千节的电池容量。为了能快速检测出“生病的电池”,这一套系统软件还有相应的报警机制。同时结合汽车的使用情况,报警机制的范围是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做相应调整的。而硬件则是在检测的过程中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过程,以一个动态的过程真实的判断电池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