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钛米机器人首次落户上海仁济医院 能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远程视频

2017-11-07 09:54:00来源:央广网
钛米机器人与病人交流(陈金海 摄)

  央广网上海11月7日消息(记者杨静 通讯员袁蕙芸)作为上海首批引进和使用钛米机器人的医疗机构,仁济医院今年九月率先在  核医学科引入钛米机器人。运行1个多月来,该机器人能够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远程视频,观测病患部位组织情况。通过实时视频交互,医生及护士可以随时通过机器人与病人进行交流。

  众所周知,作为甲状腺癌治疗的特异性分子靶向药物,放射性碘131是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病灶治疗的重要手段。放射性碘-131可以被术后残余的甲状腺癌细胞特异性吸收,释放β射线对甲状腺癌进行照射,达到治疗目的。由于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放射性碘131后成为“放射源”,可对周围人群和职业医护人员造成潜在辐射危害,所以按照临床指导,患者在进行大剂量放射性碘-131治疗时,必须在一定时间在特定的放射性辐射防护隔离病房中进行。      

  据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介绍,以前为了减少对医护人员潜在的辐射危害,医生护士每次进病房都要穿上铅衣,临床上通常将一周内需要服用的药物一次性发给患者,医生和护士一般通过监护视频和对讲设施与患者进行查房、咨询和答疑,患者每日的例行生命体征观察也主要由患者自行完成并报告。患者服用药物头两天,副反应比较大,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以及喉头水肿、呼吸窘迫甚至窒息。如果监测不及时,将增加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钛米机器人能充分贯彻治疗规范要求,每2小时对所有病人进行一次体检:机器人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后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后自动进行包括体温、血压、甲状腺摄碘和辐射残留等生命体征监测等医疗活动,可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进出隔离病房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提高医疗安全标准。

  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还可以帮助护士完成药物分发以及服药方法的告知。护士通过人脸或胸卡的认证后放入药物,确定发放的病床,机器人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并语音确认后自动打开药箱,播放服药通知。机器人能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对病人的宣教,通过机器人与病人的主动交互,将枯燥、难懂的医疗、护理知识变成动画场景中的语音问答,实现更好宣教效果。      

  机器人能够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远程视频,观测病患部位组织情况。通过实时视频交互,医生及护士可以随时通过机器人与病人进行交流。通过机器人身上的辐射检测设备采集病房环境辐射情况,并能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报警。机器人可以开启对话功能,进行术后患者教育以及患者关心的相关问题。

  钛米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医护人员接受辐射的风险,还提高了对患者的监护治疗和安全。据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介绍,钛米机器人在临床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对患者的监护治疗与安全,让患者感觉医护人员一直陪伴在身边,减少了隔离带来的焦虑和孤独,患者更有安全感,而且降低医护人员接受辐射的风险,使医务人员能在防护更安全的环境下掌握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他也指出,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人机互动的能力,这样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增加与患者互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编辑: 林馥榆
关键词: 上海;钛米机器人;仁济医院

钛米机器人首次落户上海仁济医院

作为上海首批引进和使用钛米机器人的医疗机构,仁济医院今年九月率先在 核医学科引入钛米机器人。运行1个多月来,该机器人能够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远程视频,观测病患部位组织情况。通过实时视频交互,医生及护士可以随时通过机器人与病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