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31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今天(31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张林介绍了上海发展“绿色、智慧”航运,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升级相关内容。据介绍,过去五年间,上海在海港枢纽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邮轮港建设三大板块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取得了不少成果。
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成全球最大规模港区
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上海市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了全市绿色港口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一是推进岸电技术应用,使用岸电可使船舶每次靠港减少高达95%的污染物排放量。二是实施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上海港自2016年4月1日起率先实施控制实施后,当年全市二氧化硫浓度同比下降15%,其中浦东高桥监测站同比下降达52%。三是推进港内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2016年即全面完成港内500余辆黄标车的提前淘汰工作。
张林指出,今年底,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将开港试运行,成为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区,港口的集装箱从港区装卸到码头运输、仓储均将实现自动化运作,生产作业实现零排放。
随着枢纽港建设的深入,上海港在“智慧港口”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利用“互联网+”、建设一站式查询服务网站——“港航纵横”、打造“e卡纵横”集卡服务平台等新技术提升港口服务品质。
沪上两大机场成大陆第一空中门户、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随着沪上多年持续发展机场建设,上海机场客货设计保障能力已达1亿人次、520万吨。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的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三个主要指标创下新高,2016年,两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6亿人次,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四。
目前,已有107家航空公司开通了至上海两场的航班,航线网络遍布全球282个城市。面向国际,上海机场国际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全国占比分别达27.7%和48.4%,成为我国大陆第一空中门户。与此同时,上海机场全力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2016年开通了24个“一带一路”国家、共计47个航点的客货运直飞航线,年往返旅客近900万人次、货邮近70万吨。
张林介绍说,在运行保障方面,浦东机场研制部署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感知机场围界防入侵系统,虹桥机场建设了国内领先的机场跑道异物检查(FOD)远程监测系统。而在货邮运输方面,电子化进程飞速发展,出港电子运单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立足邮轮母港、吴淞口地区邮轮产业链初具雏形
随着上海邮轮码头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邮轮港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后续工程将于2018年形成“四船同靠”、年接靠邮轮800-1000艘次的运营能力。同时,以“绿色邮轮港”为目标,吴淞口国际邮轮港1号泊位岸基供电项目已建成投运,这是亚洲首套、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
此外,为应对邮轮旅客吞吐量的大幅增长,邮轮旅客实现单一窗口申报,“邮轮便捷通关条形码”服务、邮轮港自助通关通道得到推广,旅客入境通关时间大幅缩减。交通、海事部门成功进行长江口超宽船舶交会实船试验,推动大型邮轮通行效率提升。
当前,立足邮轮母港优势,吴淞口地区邮轮产业链初具雏形。上游,“上海中船国际邮轮产业园”、国内首支邮轮产业基金落户宝山。中游,40余家邮轮管理、邮轮旅游公司汇集,“邮轮总部经济”逐渐显现。下游,母港服务不断升级,邮轮船供实现较快发展,今年前三季度邮轮船供总量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