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社区空间微更新”新设11个项目 政通路改造欲9月前完成

2017-04-10 08:59:00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新设11个试点项目政通路“变身”计划今年9月前完成

  图片说明:政通路、国宾路交叉口的街角广场石凳使用率低且占道,还缺乏遮阳空间。黄尖尖摄

  城市改造并非只是大拆大建,细节微更新,更能体现城市建设的精细化。去年启动的“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今年新设立11个试点,将关注点从社区空间改造转向街道空间改造。

  政通路从国定路到国宾路700多米路段,位于闹与静的交界处。这里路面坑坑洼洼、人车混行、景观老旧。杨浦区规土局将政通路项目推荐为“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试点,对其进行更新改造,计划于今年9月前完成改造。日前,上海市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会同杨浦区规土局对政通路改造征集到的8个方案进行评审,经过杨浦区规土局、区建管委、五角场街道、居民和城规专家的投票,两名同济大学学生的设计成为优胜方案,并将变成现实。

  微更新从改变道路“表情”着手

  同济大学学生徐晓岛和胡鹏宇用了6天时间在政通路现场勘测并采访居民,一张张设计手稿就是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绘成的。“这条路上的一草一木、路灯地砖、店铺摊贩、过路行人,构成它丰富的‘微表情’,而这组合起来就是街道独有的气质。政通路的气质应该是质朴安静。”

  政通路沿线有高校、中学、学生宿舍、燕园宾馆、住宅小区和商铺,也是人们通往五角场的必经之路。徐晓岛认为,这样一条区位条件良好的路,被居民普遍评价为“老旧平庸”实在可惜。于是,微更新就从改变道路“表情”开始。入口景观是街道的脸面,方案中,政通路入口处设置由高到低、错落变化的木格栅,增种竹子和设置“政通人和”石刻。从街道东端的政通路、国宾路路口,到街道西端的复旦大学,政通路是一个从热闹到静雅的过渡地带,如何提炼街道气质?绘有复旦代表动物起司猫的立体斑马线、画成道路指示牌彩绘的设备箱,以及种有栀子花和白玉兰的绿化带,这些元素被提炼出来,将成为政通路的“文艺表情”。

  街道本义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

  胡鹏宇说,政通路上有很多小摊贩,很多老居民喜欢搬张椅子坐到路边和小摊贩聊天,这其实是一种沿街的社交圈子。他认为,街道不等同于马路,与居民日常生活更密切。在设计中,两人特意将政通路、国宾路交叉口一个凹进去的空间改造成袖珍广场,广场上安装遮阳亭,这些半包围的小亭子可为小摊贩们所用,也可让居民聊天休憩。将沿街的社交圈子集中到这个袖珍广场,腾出更多路人行走的空间。

  目前政通路上老式小区的居民楼入户直接对着街道,沿街墙面、楼道门、信箱等破损严重。徐晓岛和胡鹏宇参考德国NeueMeile街区摆放在路上的复合功能街道家具,设置了植入座椅和非机动车停车等功能的木制廊架,对过渡空间进行限定。“这些廊架面向街道的一面是共享座椅,面向内侧的一面则是停车空间,方便居民停放非机动车。”

  “街道的活力在于有人在活动,要保证人的通行和活动,就得对沿街设施、景观、绿化等进行改善。”徐晓岛认为,街道的本义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要回归本义。

  创造更适合步行和慢行的环境

  政通路属支路,通过这里去往五角场方向的车辆不少,一条自西向东的单行车道长期机非混行,另一条逆向的非机动车道十分狭窄,经常拥堵。“上海的道路大多从建设开始就是以车行为主,改造原则是保障车辆通行,这种做法只会让车子越来越多,道路更堵。”担任本次设计方案评审的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庆东说,上海城市道路尤其是支路系统,更适合通过微更新进行改造。像绍兴路、武康路、苏家屯路等,都在保证通行度的前提下,通过微更新实现开放式街区营造。

  “支路系统改造应分流机动车,增加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让道路更安静。”吴庆东指出,现代城市道路更新应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创造更适合步行和慢行的环境。

编辑: 韩晓余
关键词: NeueMeile;空间设计;表情;更新改造;国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