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5日消息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经过多轮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已经修订完成并正式发布,将于今年3月25日正式实施。
日前,市交通委副主任冯健理在市政府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更加注重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明确了公交专用道的使用规定,倡导绿色交通理念,对于促进动、静态交通平衡发展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公交】
继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
“去年组织实施公交线网优化调整185条,其中新辟31条,调整141条,撤销13条。”冯健理说。
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公交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目前,在距轨交站点100米范围内的213条公交始发线路末班车与轨道交通衔接,26条公交线路配套轨道交通1、2、8号线每周五、周六以及节假日前一天夜间延长末班车运营时间,确保市民夜间换乘出行。
“今年,我们将基于公交线网顶层设计,继续推进地面公交线网优化工作。”冯健理表示,今年重点针对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加强公交线路的配套工作。
为提高公交的准点率、可靠性,交通委也将对线路出车率、班次执行率、首末班车准点率等实行信息化远程监管和考核。
“最后一公里”掐表乘车
针对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最后一公里”公交线网的布设工作,冯健理介绍说,2016年全市208条“最后一公里”线路全部实施挂牌服务,今年新增的“最后一公里”线路也全部实施挂牌服务。
“最后一公里”线路曾因班次少、不准时等原因,饱受市民诟病。对此,冯健理在会上透露,在挂牌的基础上,“最后一公里”线路也将配套班次时刻信息牌,提高公交服务的可靠性。
扩大公交专用道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公交专用道长度已达到325公里。“十三五”期间,本市还将新增200公里公交专用道,全市公交专用道总规模达到500公里。
“公交专用道建设工作逐步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郊区中心城镇转移,鼓励各区结合区域内公共交通运行实际状况,大力发展郊区中心城镇公交专用运行网络,在轨道交通未覆盖区域,为地面公交的运行效率提供保障。”冯健理介绍说,例如奉贤、松江等区正大力发展BRT、有轨电车等不同形式的公交专用道,着力提升区域公共交通运行能力。
交通委还将强化公交专用道的连续性,提高公交专用道的运行效率。“对线路较少的公交专用道,结合潜在客流需求状况,将公交线网调整向公交专用道上积聚,加强运力配置,缩短行车间隔。”同时合理改善有关公交专用道标志标线划设不清的问题。
“中运量”春节后试运营
作为上海首次投建的快速公交系统,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系统已于去年6月25日正式动工。
该线路西起沪青平公路申昆路,东至延安东路外滩,通过实现公交路权专用,改善和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对加强中心城区东西交通客运走廊,增强地面公交吸引力,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冯健理表示,中运量预计于春节后开通试运营,将成为本市一条东西向公共交通的客流大动脉。“延安路中运量公交工程设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时速有望提升五成至每小时18-19公里,发车间隔缩短到3-5分钟。”
【轨交】
周末延时线路将再扩围
除了优化路面公交系统外,轨交新一轮216公里建设已全面启动,力争2017年底前8号线三期、9号线三期东延伸和17号线共55公里新线投入运营。
冯健理表示,将通过增购车辆、优化运行等措施,实现2017年增能5%的目标,“到2018年,中心城区线路高峰运行间隔普遍缩短至3分钟以内,部分骨干线路达到2分半钟以内。”
从去年12月2日开始,1、2、8号线周末和国定假日前一工作日末班车常态化延时半小时。在此基础上,2017年将进一步扩大周末延时的线路范围,并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将延时服务逐步覆盖到其他工作日。
【停车】
严格落实配建停车设施
停车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都出现了停车需求急剧增长、停车供给严重不足的现象。
冯健理表示,为缓解停车难,在中心区、外围区、郊区城镇化区域等不同区域,针对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不同的停车矛盾特征,采取差别化的停车供给及需求管理政策。“在停车供给上,形成‘配建为主、公共为辅、道路为补’的停车供给结构,严格监督落实配建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对违规挪用占用停车设施的执法监管和整改恢复。”
优化完善停车收费机制
结合倡导公交出行的理念,上海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停车换乘(P+R)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并适度发挥时段性道路停车作用。同时,严格控制中心城拥堵区域道路停车场设置范围和规模,加大对违法道路停车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压缩中心城拥堵区域道路停车场设置范围和规模,原则上不新增道路停车位。希望通过采取信息技术、错时共享等手段,提高既有停车泊位的使用效率。”冯健理说。
在停车收费上,未来将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优化完善停车收费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有效调控出行停车需求。冯健理透露:“提高地面停车场的收费标准,降低室内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引导车辆进入室内停车,减少路面停车对交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