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德20多所高校学者齐聚上海,共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2017-03-02 18:42:00来源:澎湃新闻

  “智能制造”,是当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绕不开的热词。但在现实中,不少企业在将传统生产线改造成智能化生产线时,却遇到了一个共性问题:人才脱节。

  “智能制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对传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人才成了瓶颈。朱伟辉 澎湃新闻资料

  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从上海电机学院获悉,3月1日至2日,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中,中德20多所高校和10多家企业就这一话题展开了对话和讨论,出席论坛的多位嘉宾提到,应更加紧密地实现校企合作。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教授Ulrich Schell在报告中认为,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后,当今世界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从设计到生产,产品将能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

  这种生产关系反馈到教育领域,则呼唤着具备跨学科沟通能力,有着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也认为,智能制造在仍然需要专业型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大量跨学科人才。目前,相较专业型人才,跨学科人才和系统性人才更为紧缺。

  那么,高校应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多位嘉宾不约而同都提到,应更加紧密地实现校企合作。

  “我们需要创新的理念,使人类能够控制越来越复杂的系统。发展的核心是需要提高大学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伍珀塔尔大学机械与安全学院副院长Peter Gust说。

  陈明表示,智能制造涉及专业面更广、技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更需要产学研发挥各自优势,攻克难关,最终落地。他建议可以设立“智能制造学院”,培养跨学科人才。

  德国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教授Richard Sethmann介绍,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设置专业,强调知识和技术的转化,“量身定制”企业区域中小型企业所需的人才。

  作为这次论坛的东道主,上海电机学院院长胡晟也介绍了该校的人才培养转型实践。从共建二级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结构”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出发,上海电机学院近年来全面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互动。

  在“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率先试点的专业,上海电机学院为了促进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上海大、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用人需求。

  在此基础上,校方还邀请从业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头脑风暴”详细阐释各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这些内容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此为据,最终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根据企业需求设定教学内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所在。” 胡晟说。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跨学科人才;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