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特展“搬”来了敦煌洞窟,国家博物馆以25个展览的规模迎八方观众,三星堆博物馆更是连续三天挂出门票售罄的公告……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越来越多民众走进博物馆“打卡”,已然成为社会新时尚。

  博物馆是人类保护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当“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人们在见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魅力,唤醒文化自信的同时,如何让“博物馆热”中陈列在橱窗里“冷冰冰”的文物更有“温度”,让更多人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我们还需要有一系列“冷思考”。

  要让“博物馆热”持久下去,就需要在策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下功夫。要加强机制创新,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要创新文化体验和传播,拉近公众和文物的距离,让文物变得更“可亲”;要用好用活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博物馆“飞入寻常百姓家”……常展常新,才能让文物更好“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之美得以更淋漓尽致地展示。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热”之下,我们还要始终不忘公共文化教育的职责定位。只有在弘扬文明、提升文化自信中更趋深入,才能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享有文化的盛宴、思想的盛宴,这样的“博物馆热”也必将更持久、更深入,也更有意义。(央广网特约评论员胡辉)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