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门闭户”到“开门迎客”,从“进城热”到“归乡潮”,从收入来源单一到多元化的致富门道,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让小康生活真正来到了群众身边。这个“隐身”于川西林盘的村落,用五年的时间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文化的引领,也是产业的驱动。

手艺人留下来,文化活起来

位于崇州市的道明镇,竹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处处都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景象。然而,竹编艺术零散生存的状态也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为改变现状,道明镇“合零为整”,组建竹艺村,聚合40名竹编非遗传承人、100名竹编艺人等匠人群体,实践“集群创作+规模生产”模式,壮大形成集聚4000余名从业人员的竹编产业集群。

“很高兴看到道明竹编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和喜欢,我们这批手艺人的坚守也算值得了。”竹艺村红梅竹编文创中心创始人王红梅感叹道。竹艺村的发展不仅让竹编手艺人的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让当地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更让在外打拼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王红梅的女儿肖瑶放弃了重庆稳定的护士工作,返乡创业,同母亲一起担起了传承和发展道明竹编的责任。

正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让竹编艺术真正流动起来,让艺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2020年,道明竹编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1.3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百倍。

文化铸魂,让游客爱上乡村

喜欢一个地方,始于颜值,忠于内涵。

“竹艺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不大砍大伐、不大修大建的生态保护原则,基本保留了川西民居“外有野趣、内有朴拙”的风貌,为外界呈现了一个自然生长的原生态的村落。2016年开始,竹艺村运用现代建筑工艺,建成具有蜀风雅韵场景的网红建筑“竹里”,其“竹内有筑、竹里有院、竹外有田”的布局更是成为人们理想栖息地的范本。

“竹艺村”除了网红建筑“竹里”外,还集合了竹编博物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等丰富的旅游业态。其中,作为新村民创办的三径书院,通过举办图书阅读、放翁讲堂、公益课等活动,形成文化的交融,满足村民与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遵生小院的创始人冯玮通过与村民合作,结合当地资源与特有的技艺,研发出自然、健康、有趣的文创产品,并通过打造“民俗手工生活体验馆”,让游客在体验中真正传习传统文化的灵魂。

“走进这里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文化气息,古朴温馨的川西民居,守护传统文化的手艺人等等让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正在参观竹编博物馆的游客陈女士说,“看到网上的推荐过来,本以为会‘踩雷’,结果收获的全是惊喜。”像陈女士一样被竹艺村吸引的人不在少数,2020年,竹艺村接待游客超过65万人次。

文化+产业,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竹艺村”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道明竹编留住了根,也为这个村子找到了魂。2014年,道明竹编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一个曾经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村子鲜活起来了,并成为成都新晋的“网红”旅游目的地。

“以竹为媒介,融合乡村旅游和文创产品,从而实现真正的乡村产业振兴。”道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竹艺村依托川西林盘,以文化为核,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建成杨隆梅竹编工作室、丁知竹竹艺工坊等多个竹编文创中心,还催生出一批乡村新业态,吸引归野、高岸国际工作营、三径书院、竹编博览中心入驻竹艺村,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据介绍,竹艺村是崇州市探索推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区域,农户的闲置资产在乡村旅游和新乡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盘活,村民们除了在土地流转中获益,传统的竹编技术家庭更是收入翻番,全村居民整体收入获得了明显提升,2020年竹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