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二级列表

西湖织锦费城世博会获奖 中国绸伞在日本大热

中广网 2010-02-05

      

最大的丝织提花织锦壁挂《春苑凝晖》

  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曾住着一位年轻的实业家,他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的时间不足半个世纪,但终其一生,无不在以灵巧的双手、出众的智慧以及满腔的爱国情怀织着他的一段理想——锦绣中华。

  他就是都锦生,一个在中国织锦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织锦记录下杭州美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数千年来,杭州的湖光山色不知令多少英雄折腰。对于从小生长在此的都锦生来说,杭州除了拥有旖旎的风景外,更多了一抹牵动人心的亲切之感。

  在都锦生考进甲种工业学校的那一年,他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由父亲赠送的照相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能拍上一张照片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别说拥有照相机这样的奢侈品了。得到了相机,可把都锦生乐坏了,这架相机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记录美的工具,更是一个创造美的助手。正是用这台相机,都锦生拍下了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并由此开创出中国丝织工艺的一番新天地。

  1921年,在甲种工业学校留校任教的都锦生创作出一幅新织锦。“这不是九溪十八涧吗?”当校长走进机织科研究室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经纬交错间诞生的美景不正是一幅杭州的山水图?一直以来,中国的织锦从来都是被用作服饰布料,几乎从未做过装饰品、艺术品,更别谈风景织锦了。此时都锦生所做的似乎将中国的织锦业引向了另一腾飞之路。

  杭州的美是如此动人,美到让都锦生觉得仅有相机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通过更好的、凝聚自己的心血、能够传递杭州神韵的方式传递。然而,当《九溪十八涧》织锦图诞生的时候,都锦生依然感到忐忑,他不知道这件汇聚了他全部热情的创作,是否也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和喜爱。

  事实证明都锦生的担忧是多余的。《九溪十八涧》问世以后,挂在都家门檐一根绳子上的几十幅织锦画立即被抢购一空。很快,都锦生的名字便在杭州传开了。

  打破传统织锦方式

  都锦生的织锦作品之所以能够迅速立足于织锦市场,除去织锦技艺高超外,创作方式上的革新也是制胜法宝。

  所谓织锦,就是指有花纹或文字的彩色丝织品。一直以来,它的纹样都是由手工或写生或写意直接绘画而成。纹样的结构变化也较为简单,多为平纹、斜纹或五枚缎纹。都锦生却打破了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设计方法。

  都锦生先以照相机拍摄好的风景、人物照片为原本,再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然后做成纹版。根据照片所具有的效果及特点,突破了惯用的织物结构组织,采用8枚缎点子,用了35个色阶来表现明暗的影光层次,使织物图案凸显出与黑白照片相一致的人物或风景。因此,都锦生织锦也被称为像锦。

  在创作出《九溪十八涧》后不久,都锦生向学校递出了一封辞职信。在他心中,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正等待着他去开拓。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各种内忧外患,“实业救国”是当时不少有识之士的理想,都锦生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他立誓要以振兴实业来雪国耻。

  那一年, 23岁的都锦生走下了三尺讲台。他将都家的一间老屋腾空作了厂房,买回一台织机,请了两位工人,原材料和财务收支的工作则由自己的妻子担任。1922年5月15日,一块崭新的金字招牌高高悬挂在了屋檐下,上面写着“都锦生丝织厂”。

  就这样,都锦生迈开了自己事业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几年中,都锦生的丝织品很快牢牢占据了国内的织锦市场,不仅如此,即便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他的名字同样为人们所熟知。

  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的展示大厅中,一幅来自中国的织锦作品吸引了无数西方人的目光,这便是都锦生的仿唐寅古画织锦《宫妃夜游图》。图中人物毫发毕现、吴带当风,如此美丽的织锦如同丝绸上的雕塑,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对于这件东方艺术珍品的赞美之词很快出现在了美国的各大报纸上。

  这届世博会,不但使都锦生捧回了金奖,也使得杭州丝贵。都锦生的织锦在国内外声名大噪,供不应求。

  拒任伪职避难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战争的阴霾笼罩着中国的土地。

  为了抗击侵略者,都锦生带领着工人们走上杭州街头抗议,高呼: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他带头抵制日货,停购日本人造丝,宁可改用价格较高的法国、意大利造丝。然而,正当国家遭遇战争之时,一些不法商人却试图就此发上一笔国难财,有的厂商囤积生丝企图从中获利。

  一天,一家钱庄的老板送来许多空白的缫丝杼子,想让都锦生囤丝获取暴利,不想他被都锦生拒之门外大声痛斥:“我不发国难财!”

  七七事变不久后,杭州沦陷。日本人到处寻找都锦生,想让其担任商会会长的职务,试图借其声望来体现“中日提携”。

  一个间谍找到了都锦生,“恭恭敬敬”地上门请他出任伪职,遭到都锦生的怒骂。间谍愤愤离去,谁知第二天,报纸上发表的伪杭州市政府官员名单中,竟赫然出现了都锦生的名字。都锦生怒火中烧,他将报纸撕得粉碎却仍不解气,拿出火柴,将报纸烧为灰烬。

  虽然报纸被烧了,可都锦生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乡杭州已经待不下去了,要逃脱日本人的魔爪,他必须离开杭州。

  据说,就在都锦生一家决定离开杭州的同时,一伙日本兵也来到都家老宅,搜捕都锦生一家。那日都锦生刚好不在家中,但日本兵却找出了躲在附近的都夫人和大女儿。母女二人使了个眼色,便一同飞身跳下楼去。大女儿得以逃脱,都夫人却口吐鲜血人事不省。幸好日本兵以为都夫人已死,便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数日之后,都锦生搀扶着刚能走动的妻子,带上儿女,登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一家人来到上海的法租界避难。在极其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都锦生将杭州艮山门工厂的部分织机先后运往上海,在法租界里小规模生产。然而,此时工商业已是一片萧条。随着战争扩大,都锦生在全国各地的营业店全部瘫痪,日本人的炸弹还炸毁了艮山门工厂,大火烧了一天一夜。

  接连的打击使都锦生倍感无力,他提出将工厂关闭。然而,这个抉择却遭到了工人们的坚决反对。都锦生大为触动,决定不惜一切地坚持下去,使民族艺术珍品得以传承。

  度过了两年惊恐而烦劳的生活后,都锦生的身体每况愈下。1943年3月,年仅45岁的都锦生在上厕所时突然昏厥,送医院诊断为脑溢血。弥留之际,他嘱咐亲友,希望能够葬在家乡的西子湖畔。工人们为都锦生举行了葬礼,并用都锦生创制的织锦手法敬织了一幅织锦肖像,以此缅怀这位坚强的实业家。

责编:朱虹 来源:东方早报

世博速览更多>>

1.jpg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