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11日消息(记者樊永涛 通讯员雷婷婷 王梦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11月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以来,青海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攻坚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成为继脱贫攻坚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项重大任务。

冬季的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把易地搬迁同发展生产相结合,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风貌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由偏僻落后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精准脱贫样板村的蜕变之路。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后,班彦村又有了新动向。今年夏天,记者再次走进班彦村,这里常来常新,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村里还上马了不少新产业。7月初刚刚投运的生态农庄,就已经形成了旅游热。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解决了班彦村6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班彦村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负责人马进伟介绍,村民们主要从事保洁员、游乐设施操作员、安全员等相关工作。“景区也为村民提供了免费的小吃车,可以在家门口做生意,希望通过整个景区的发展,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班彦村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引领,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特色养殖等各项致富产业多点开花、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的总体目标。

班彦村村民全家福(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说:“2020年,村集体经济突破了106.9万元,今后的目标就是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年初,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历史性转移的重大时刻,党中央决定将扶贫部门重组为乡村振兴部门。5月25日,青海省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青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迎来了全面推进、阔步发展的新阶段。

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认真落实好中央“新政策不出、旧政策不退”的明确要求,做好过渡期内政策制度顶层设计,青海省委、省政府研究形成了“1+5+7+N”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体系。其中,省、市(州)和县都相继成立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以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秋季的西宁市大通县逊让乡八里村(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为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青海省委、省政府向1716个脱贫村、易地搬迁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了5221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低收入群体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持续跟踪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确保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消除贫困。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稳住收入,目前青海全省脱贫人口就业达到20.1万,完成了国家确定的任务的112.3%。

在此基础上,青海省继续支持贫困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区域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持续健全安置区配套服务设施、产业就业帮扶,逐步缩小搬迁人口与当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融合交往。

夏日的海东市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花海农庄(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青海省乡村振兴局项目监督处处长张学忠说:“下一步,我们将有序推进机构调整优化,牢牢抓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这条主责,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守好底线。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全面改善乡村环境,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富裕美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春季的黄河岸边小村落,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