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5月25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才让本)夏日的青藏高原,一路风光秀丽。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贵南县塔秀乡的青稞种植基地,眺望无垠的绿野,面积1.6万余公顷的青稞田蔚为壮观。

贵南县,素有“高原牧草之乡”的美誉。平均海拔3300米,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是青稞生长的天然温床。

青稞茁壮成长(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在青稞种植、成长过程中,当地一直坚持“绿色、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农场坚持全程有机的生产标准,保证了青稞的有机天然品质。

青稞,仅是海南州以藏羊、牦牛、青稞、油菜“四大产业”联盟为依托,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体系的一个真实缩影。

海南州现有耕地9.3万余公顷,拥有认证有机种植基地2.4万余公顷。过去五年,海南州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呈现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画卷。

今年春耕,海南州农牧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开展跟踪服务,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由于技术措施到位,各地种植的油菜长势喜人。

“我去年种植了20公顷的‘青杂四号’油菜新品种,亩产达到了190公斤,比原来种植的品种平均增产了近50公斤,增产效果确实好。”公保说。

万亩油菜竞鲜艳(央广网发 海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公保是海南州共和县塘格木镇曲宗村的油菜种植大户,2021年开始试种油菜新品种——“青杂四号”,比起当地种植的常规油菜品种,新品种增产幅度达20%—30%。

从新品种的推广试种中,塘格木镇地区的广大种植户看到了油菜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增收效益,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青杂四号”油菜新品积累了经验。

夏日黄河龙羊湖畔,微风吹拂湖水泛起涟漪,蔚蓝的天空中几行大雁飞过。同样,在共和县鑫邦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村民们正在清扫晾晒场地,整理储货间……

夏日黄河龙羊湖畔(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过去,龙羊新村经济结构单一,村民增加收入难。2014年共和县鑫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这一现状。合作社理事长罗建帮介绍,龙羊新村气候环境好,并且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油用牡丹种植业既拓宽了产业,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你瞧,白色花瓣、黄色花蕊,它们样样都有价值。”罗建帮告诉记者,油用牡丹花瓣可以做茶,果荚可以育苗,籽粒可以榨油,丹皮可以入药,经济价值非常高。一到夏日,来当地旅游的游客为一睹油用牡丹的“芳容”专门来到龙羊新村,从而带动了农家乐、果林采摘等产业发展。

贵德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一切发展蔬菜、经济果林、玉米等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都具备,是青海四大灌区之一,更被赞誉为“高原小江南”。(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黄河一路蜿蜒前行,在海南州贵德县境内水流变得舒缓平静,“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由此而来。

这几日,贵德县黄河两岸郁郁葱葱,河水碧波荡漾。在河西镇团结村“美地花田农场”内,各色花卉争相绽放,为这如画的风景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花是“美地花田农场”的主角。万花丛中,游客们沉醉其中,从镜头记录着这一刻的幸福与喜悦。

团结村因种植花卉让昔日平淡无奇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世外桃源”。如今,游客络绎不绝,团结村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将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相结合,五年来,海南州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兴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补齐发展短板,积极打造农业景点,完善基础设施,让特色种植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大棚蔬菜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海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共和县恰卜恰镇次汗素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地理优势明显,加之地下水资源丰富,从事蔬菜种植的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50%。目前,村里有蔬菜大棚140座,2021年纯收入200多万,平均每户约有5万元的收入。“次汗素地理位置优越,我们将继续在盘活蔬菜产业上做文章,把蔬菜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做大优势,做强品牌,进一步壮大大棚经济。”次汗素村党支部书记东周才让说。

牧民饲养羊群(央广网发 海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像次汗素一样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的乡村在海南各地屡见不鲜。温室大棚种植的各类蔬菜,正源源不断地丰富着各族干部群众的饭桌和膳食选择。

记者从海南州农牧局获悉,目前海南州共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组建合作经济组织896家,打造“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51个,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5年前的45亿元增加到70.7亿元。

今日的海南州,特色农业正结出累累硕果——农家旁,一座座大棚鳞次栉比,一个个农业合作组织竞相崛起;田野上,绿油油的青稞地和金灿灿的油菜田,孕育着希望和生机。

编辑:滕萌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