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2日消息(记者樊永涛 滕萌)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近年来,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生态屏障保障功能稳定向好。特别是开展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的决心、智慧、勇气和毅力,而且体现了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所负有的责任和担当。

层峦叠嶂的祁连山脉 (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事件回顾:2020年8月4日,媒体报道木里煤矿非法采煤问题后,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快速行动,与相关监督等部门以及相关州市政府共同努力,在做好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对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进行拉网式排查,确定“问题图斑”798个,实施采坑回填、边坡治理、渣山复绿、植被恢复、环境整治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推动建立健全体制完善、法制完备、管理严格、保护到位的长效机制。

记者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经过一年的整治,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整治上有力、长远上规范的阶段性成效。截至10月14日,798个“问题图斑”中,已完成整治771个,完成率为96.6%。

接下来,跟随记者的脚步,探寻“问题图斑”整治背后的故事。祁连山腹地内,曾经的采挖场,如今焕发新的生机。

(一)

一侧的山坡上,十余只岩羊在悠闲地觅食。山坡下方,是曾经茶钦西沟煤炭勘探矿,然而,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矿坑。如今,这里正慢慢被治愈,并涅槃重生将恢复至自然最初的模样。

岩羊觅食的地方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茶钦西沟地区,几年的采矿留下了巨大的人工废弃矿坑和矸石山,生物多样性锐减、地表岩石大面积裸露,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这里也被认定为798个“问题图斑”之一。

曾经的矿坑上方,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扎麻什乡茶钦西沟煤炭勘探是整个祁连县在整治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中治理面积最大、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矿点。70天、1100多人参与、147余万资金投入,当地党委政府不遗余力,通过道路修整、渣堆清理、刷坡、场地平整、河道整治、围栏封育、草籽播种等工作,完成生态恢复治理面积673.86亩。

这也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治理期间,生态管护员张永株一干就是一个月,白天干活、晚上留守值班,小孩病重,他只字不提,他说:“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当地牧民们看到党委政府下定决心保护自己的家园,无偿捐出自己的羊板粪,参与矿区生态修复并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感谢党和政府把绿水青山还给了我们。”

(二)

祁连县有“天境”的美誉,这里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源头,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水源地,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关键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

在祁连县“问题图斑”整治过程中,全县可谓亮点频现、效果良好。除了茶钦西沟煤炭勘探矿,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山梁多金属矿生态环境整治。

西山梁多金属矿位于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这里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一般控制区。在2013年至2016年采矿期间,留下的人工废弃矿坑,成为威胁乡村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和地质灾害隐患。

作为“问题图斑”之一,西山梁多金属矿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今年5月拉开了序幕。据祁连山自然资源局局长马有明介绍,此项治理工作在整个祁连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开采岩石裸露,无法生长植被,交通不便,机械器具会造成二次生态破坏。“我们只能将土和羊板粪用车拉至路边,再采用人工背的原始方法,在裸露的岩石上种出植被。”

仅仅是用车将土拉至路边,就耗费了不少精力。马有明说:“从山下公路至山梁山路,几公里的路程陡峭险峻,有司机甚至说给多少钱都不愿意干。”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拜占元站了出来,他说:“我用自己的车来拉,如果出了事由我自己负责,你们可以录音来留作证据。”拜占元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他没有说任何费用的事,开着自家三轮农用车就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生态管护员们站在修复之后的山披上合影(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马有明曾和拜占元多次谈过费用的事,每次拜占元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算什么费用,我是生态管护员,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更是我的职责!”无奈之下,马有明只得作罢。

拜占元回忆,一车只能拉2吨土,走山路就要花费1个小时,一天只能拉6次。每天结束工作后拜占元要做的事首先不是吃饭休息,而是修车,20余天的工程期,他跑坏了2条轮胎。作为一名管护员,拜占元的工资其实并不是很高,每月仅仅只有1700余元,这些钱他还要补贴家用,他说:“我是农民出身能吃苦,以前是贫困户,多亏国家给了一份工作才让我脱了贫。现在国家有任务,我必须想办法完成。”

在整治现场,除了“拉土的拜占元”还有一位“瘸腿站长”同样值得人尊敬与佩服。

5月至6月,正是当地牧民冬虫夏草采挖和剪羊毛、夏季搬圈重要时节,管护员们几乎都来自于当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扎麻什管护站站长杨国林的带领下,管护员们积极参与到矿山捡石、背石、填坑、挑槽、种树、种草、拉无纺布等环节中,义无反顾地扎根到整治工作当中,谁也没有一句怨言。

在此之前,杨国林在巡护的途中,不小心踩空导致左脚骨折,一直还未伤愈。接到任务后,他义不容辞的冲在前,组织管护员日夜奋战在整治工作当中,大家都劝他不要再跑前跑后,“坐阵指挥”就可以了。他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大伙都在拼命干,我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要是不冲在前,就不如我们那些背土上山的女管护员了”。

最终,经过700余人历时一个月的集中整治,西山梁多金属矿治理面积达43.74亩。如今这里焕然一新,祁连圆柏取代了满目疮痍的演示,播种的牧草虽已枯黄但草籽饱满,取代了以往苍白的沙地,只待明年“春风吹又生”。

草原、雪山、林海、峡谷、冰川是这里独特的生态景观,行进在祁连大地,处处是美丽的画卷,恍如置身“天境”是人们的共识。“天境”广袤而遥远,大美风光的背后,是祁连县始终站在“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自觉扛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

“截至目前,祁连县123处‘问题图斑’和134处矿山已全面完成整治任务,达到了‘两年见绿出形象’的要求。期间,累计出动人员2万余人,播种草籽84吨、栽种苗木1.95万株,围栏封育7.8万余米,总治理面积3.2万亩。9月10日通过省级验收和省级交叉验收。”祁连县副县长赵雁说,祁连县将全县整治出的3.2万亩草场纳入到乡(镇)、村的乡村振兴资产管理当中,有效盘活了草场资源。

(三)

祁连山横亘于青海、甘肃两省之间,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孕育了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湟水河以及青海湖的母亲河布哈河,冰川数量达到2683条,储量876亿立方米,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称为“中国湿岛”,滋养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柴达木盆地,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离开祁连县,来到湟水河流域。这条发源于祁连山脉的河流,在流经草原、山川后在青海省东部冲刷出适宜人类居住的谷地,滋养了青海全省60%以上的人口,同时孕育了灿烂的河湟文化。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朵家沟,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就已经开采石矿,也是乐都区“问题图斑”较为集中的一个治理区。当地党委政府克服危石危岩困难,不计成本、不计代价,连夜赶工,最终在11个“问题图斑”按照设计,严格治理完成,复绿面积达494余亩。

经过治理后的露天采煤场 (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在“问题图斑”整治中,乐都区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一矿一企定方案,一斑一点抓落实,对全区93个“问题图斑”进行四色标记挂图作战,在合理优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序的退出方案,对违法开采的企业,进行专业的司法鉴定,加大力度打击违法开采,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据记者了解,为掌握各地“问题图斑”的整治进展情况,今年2月底,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生态、林草相关部门组建联合检查组,运用影像对比分析、实地检查等方式,对整治情况明察暗访,对各地上报完成整治图斑进行全覆盖检查,对正在整改进行了抽检。针对明察暗访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于3月25日向印发《交叉检查工作方案》,抽调专业精干力量,组建省直专家指导组,督促指导两市两州组建交叉检查组,并于4月30日基本完成了综合整治交叉检查,建立了省级专家下浮工作机制,建立了市州间背靠背监督检查机制,形成了先进整治工作经验学习交流机制,营造了政府、部门、施工单位和广大群众群策群力的综合整治氛围。

(四)

在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青海省委省政府全程注重调查研究,实行省领导现场调研督导包联机制,定期带队深入现场调研督导重大项目,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督导各地抓好“问题图斑”整治。同时,注重科学精准整治,坚持整治与治理方案优化并联开展,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在排查基础上,按照“一企一策、一矿一策、一坑一策”的要求,逐图逐斑编制整治方案。

在今年7月11日召开的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上,青海省委副书记吴晓军在讲话时提出:各地各部门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用实招、用新招,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像海东市以点带面推进全域治理不留死角;海北州紧抓窗口期开展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海西州聘请专业机构对全部整治方案进行审核并优化调整;祁连县实行“三纵三横”网格化管理和充分发挥护林员作用;民和县盘活再利用整治资源;大通县坚持机制先行实现整治进度进位赶超;大柴旦行委根据图斑类型建立专项工作小组保证整治精准性等,展示了各地整改的主动性、创造性。

中央有关部门赴青海工作组“回头看”时,认为青海省委省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既有“看得见”的成效,又有广大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重视生态”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的成效。

记者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获悉,为持续推进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该厅将联合其他行业部门及地方政府,建立地方到部门的项目申报联动机制,制定青海省水资源使用、交易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碳汇、水权交易,多种举措拓展项目资金来源,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制定全省煤炭矿区资源开发矿区设置方案,科学编制并批复矿区总体规划,优化矿产资源开发格局;开展高寒矿区植被修复种植生态包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实施高寒矿区表层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推进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和种草复绿实验。

层峦叠嶂、鸟语花香、满目苍翠,祁连山的独特魅力让人身心愉悦、流连忘返,然而这美好山水的背后,是许许多多护绿者默默无闻的坚守、奉献以及青海各地党委政府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守护绿水青山,守护我们的家园,青海正在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