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同仁9月27日消息(记者滕萌)当下的青藏高原,色彩斑斓、如诗如画,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同仁市全貌(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我们村以前靠传统的种植业,收入也比较低,自从我们依里村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后,有些村民开起了彩钢厂、有些村民做起了生意、有些村民搞运输业、大部分都在做养殖业。 ”在冷本加眼中,注入“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

面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这张问题答卷,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立足破题、着力答题、全力解题。

冷本加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依里村的党支部书记,据他介绍,今年村里贷款的村民就有46户,有了资金支持,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仅逐步提高,而且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依里村位于黄南州同仁市南部,是一个纯藏族村。弯弯曲曲的上山路,是唯一通向依里村的道路,上到半山腰,就可看到整个同仁市的全景。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金色的谷地。

卓么本是土生土长的牧民,祖祖辈辈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现在他成了村里的致富领头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青海农信社同仁农商银行在借助“金融知识下乡”“走千家访万户”等活动契机,去依里村宣讲。通过宣讲,卓么本了解到,可以通过贷款发展自身产业,而且其门槛也不高、手续简便,只要有发展项目、有一定的还款能力、有劳动技能。

卓么本在整理小卖部商品(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我们辖区的农牧户居住比较分散,路途远,对进村入户服务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成本,尤其在虫草采挖期间,村里只有留守儿童及老人,对清收贷款本息增加了困难,在这期间农牧户容易形成大量的逾期,为维护信用环境及防止农牧户形成不良记录,我行支行行长及客户经理克服种种困难赴虫草采挖区进行清收贷款本息。”同仁农商银行城镇支行行长李毛吉说。

就这样,经过了解、调查,卓么本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信贷资金,5万元,并成功开了一家小卖部。几年下来,收入的增长让卓么本尝到了甜头,不仅还清了贷款,剩下的补贴家用绰绰有余。

今年,他又向农信社信用贷款了10万元,购了20头牦牛,整个扩大了他的经营范围,跟以前比,现在的一年收入就能达到9万元左右,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

近年来,为了拓展经营渠道,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同仁市农商行小额信用贷款在农牧民种养殖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农资购置及生活消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同仁市的各村农牧民利用农商行贷款资金,农牧区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提升经营收入,为部分农牧民解决了就业问题达到了增收效果。促使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依里村的党支部书记冷本加与同仁农商银行城镇支行行长李毛吉了解卓么本家里情况(央广网发 滕萌 摄)

李毛吉告诉记者:“通过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对广大农牧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农牧户提高了守信用的意识、讲信用的风气,借贷农牧户主动到农商行还款,群众间互相监督,协助信贷人员清收陈旧贷款的环境也有明显好转。”

财金活,则乡村兴。不仅是同仁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青海省农村信用社始终秉着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初衷和目标,积极建立惠农服务点,为偏远地区持卡农牧民提供了安全、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不出乡村便可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务。同时,记者还了解到,随着新增贷款质量不断提高,不良贷款逐年下降,支农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已真正成为“农牧民自己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