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东9月9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上午11时许,田罗色急急忙忙坐着公交车要去接上小学的大孙子回家吃饭,小孙子在小区幼儿园玩耍,只需要早晚接送。每天,她的生活都被两个可爱的小孙子填满了。不过,最近田罗色有件烦心事。

田罗色跟记者挥手再见,她要去接孙子回家吃饭了(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田罗色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公巴台村村民。说起公巴台村,有许多词可以描绘这片乡村,“贫瘠”“闭塞”“干旱”,从这些字眼里可以窥见,公巴台村的困境。

据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郭万发介绍,公巴台村距离民和县城约40公里,距新民乡政府约3公里,村里有河西台社、公巴台社和阳山社,分别分布在三座山上,是典型的“三山夹两沟”地形。不仅如此,村里干旱、冰雹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贫瘠,种养殖发展十分受限。

2018年底,公巴台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77户村民搬到了位于县城东面的驮岭新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田罗色一家7口人搬进了119平米的新居中,两个女儿和儿媳妇都在青海省交通厅下属单位有了稳定的工作,儿子在青海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找了一份食堂餐饮的工作。不过,最近因为经营不善等因素,儿子的工作干得不太顺心,田罗色也为此发愁。

村民冶哈非和李玉秀在民和县医院做保洁工作(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搬到山下,如何生活?如何增收?这不仅是田罗色一家的烦心事,也是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重要工作。

“搬下来之后,我们立即推进村民的收入转型问题,开拓外出务工渠道,目前有7户11人在青海省交通厅下属单位上班,此外通过开饭馆、跑运输、去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种植枸杞等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出路。”公巴台村第一书记戴子淳说。

罗永福的儿子就在海西州都兰县承包土地种枸杞。老两口和孙子住在驮岭新区的新家里,房间温馨整洁,生活安静祥和。不过,以前在村里的时候,罗永福一家常会有“惊心”时刻。

罗永福患有肺气肿十多年了,公巴台村没有卫生院,没有可以救治肺气肿的医疗条件,有时候突发疾病,罗永福一家要匆忙找车下山,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够赶到县城医院。

中午时刻,孩子们回家吃饭,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山里人下来住了楼房,一步登天喽!”罗永福感叹到,现在出门坐车几分钟县医院就到了,病情严重的时候可以转院去省城西宁的医院住院治疗,出行便利了许多,住院治疗费用可以有医保报销,生活面貌比以前好转了很多。

如今,公巴台村的村民们在驮岭新区安了家,在崭新的楼房里开启了新生。在山上的公巴台村,许多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了杏树林种植项目,每亩地每年可以收获100元的租金。如今,村民们的居住、生活和劳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长路上,村民们还会继续满怀期待,用勤劳和乐观创造更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