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州7月24日电 (陈育柱)由曾胜泉等三位舆情研究专家撰写的全新《网络舆情学》专著,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阐释了网络舆情理论,复盘分析了众多典型案例,为各界人士和高校学生提供了一部生动鲜活的网络舆情教材。

  网络舆情学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快速成长。因其理论体系涉及众多学科且实践性极强,以往单纯的理论整合和案例集成类的图书都不少,但能够形成独立理论体系且对网络舆情应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的,少之又少。

  《网络舆情学》以多个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舆情的类型特征、传播机理、监测研判、应对处置、发展趋势等,都进行了独到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其中,“黄金两小时法则”等众多创新理论的提出和运用,推动了整个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走在了舆情研究的前沿。

  本书作者在既往的舆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典型舆情案例,并对这些舆情的起因、发展、应对、效果等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这些鲜活、典型、资料翔实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复盘和分析,使本书更紧贴实践,对舆情应对的实操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基于如上两个方面,本书在总体框架上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围绕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典型最鲜活的舆情案例展开,视野开阔。理论置于血肉丰满的案例中去诠释说明,案例则在逻辑清晰的分析中提炼升华理论。两者彼此转化,有机融合。读者可以跟着作者的笔触和思绪,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学习和提升。

  本书作者曾胜泉、文远竹、鲁钇山,分别来自互联网管理机关、高等院校和主流媒体,在互联网舆情管理、研究和实践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既有把握全局的高度,又有学术的严谨和扎实的实践。本书是他们各施所长,彼此碰撞,用3年时间打造的心血之作。

《网络舆情学》序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等,作为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治理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科学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依法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稳定以及公民、法人权益,已然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个人在互联网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课题。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网络舆情的学科建设迎来历史机遇,亟需迎头赶上、以尽其用。

  为此,我们要尽快创建中国特色网络舆情学,研究好、回答好网络舆情治理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大批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人才,推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民网络媒介素养,为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学科支撑。

  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学应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偏重于应用性研究的前沿学科,既要对当下网络舆情现象做实证研究,又要解析基础性问题、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一系列高水准、有价值、集成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为一门体系完备、理论成熟、实践性强的独立学科。为此,必须立足国情和网情,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情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科学揭示网络舆情生成演变的内在规律,丰富发展中国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以及应对处置方法。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从研究方向看,应把握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脉络、构成要素、表现特征,建构网络舆情学概念体系和内容框架,形成标识性学术概念和原创性理论观点,为学科定位和长远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从研究内容看,应聚焦我国网络舆情的内在肌理、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探寻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演化规律,分析舆情主体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构建网络舆情监测搜集和预防预警指标体系,完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和协同处置机制,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和战略战术,力争以自主性、独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支撑学科发展。

  三是从研究方法看,应立足党政机构、企业和个人的网络舆情应对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手段,从经验层面探究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变、传播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应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吸收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之精华,准确揭示网络舆情治理手段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因果关系;应树立国际视野,保持开放心态,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一流成果,使中国网络舆情学的学科建设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创建中国特色网络舆情学,是广东舆情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众所周知,广东是媒体大省和互联网大省,地处改革开放和对敌斗争前沿,重大改革举措在这里先行先试,新的矛盾问题在这里较早暴露,全球思想文化在这里频繁交锋……这些因素决定了广东是网络舆情形势最复杂严峻的地区之一,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渗透破坏的首冲之地。广东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树立网络舆情风险意识,练就过硬的舆情应对本领,牢牢守好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南大门”。故此,笔者在7年前出版的畅销书《网络舆情应对技巧》的基础上,于2018年底开始策划《网络舆情学》内容框架,工作之余思考撰写,并于今年初完成书稿,以期实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飞跃。

  笔者希望,依照上述思路潜心探索,能够编写出一部可以科学指导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实践、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普适性教材。为此,笔者专门邀请了两位具有丰富新闻采编实践和新媒体管理经验、熟悉网络传播理论和实务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本书。

  诚然,由于作者能力和水平所限,本书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敬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