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2月18日消息(记者郭婕妤 通讯员付佳萍)疫情如火,警令如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场战役,也是场大考。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里,厦门高崎边检站各个哨位的民警们,坚守在岗,共克时艰,默默在口岸疫情防控这道防波堤上留下各自的印记。

  “我是党员我先上”

  “没什么好说的,我上!”1月29日,厦门高崎站疫情处置“党员先锋队”开始报名,一队队长朱启年干脆地说。几天后,还是他当班期间,入境航班上有两名发热旅客需要送医院观察,他又是一句“我来”,穿上全套防护装备,来到海关流调室,完成人证对照。

  “我上”“我来”,民警们用这些朴素的字眼,诠释了作为党员、作为移民管理人应有的本色。“党员先锋队”一说要人,各队民警就纷纷报名,迅速汇成28人的队伍。“先锋队经常要接触发热病人和涉疫情重点地区旅客,女同志抵抗力相对比较弱,就让我们上吧。”说这话的是4个旅检队男队领导。“我年轻,抵抗力好,家人和孩子也都回老家了,我没有负担,让我去最合适!”1月26日,第一次接到查验疫区旅客的任务,民警毛一焘说。

  作为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自1月底以来,高崎站验放涉疫情旅客130多人,其中包括50多名需要送医院观察的发热旅客,无论是哪位民警,接到任务都是毫不含糊、毫不退缩。“疫情这么严重,你说没有一点担心是不可能的。但任务面前,就算你怕,该上还得上。”在登机检查两名发热旅客后,民警邓文修说。

  面对疫情,面对责任,不言退缩,在疫情面前,民警们以他们的行动证明守护国门的铮铮誓言,也赢得了旅客的信任和尊重。2月7日,祖籍晋江、长期在厦工作的台胞林先生通关后送给民警一盒防疫喷雾,说:“在这个时候,你们还要坚守岗位,服务我们,你们都是好样的!加油!”8日下午,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曼谷至厦门的TG610航班,一名旅客过关后径直走向台后的二队队长陈宇容,递给她一个盒子后匆匆离开。打开一看,是一整盒旅客从泰国采购回来的口罩……

  “与时间赛跑的先行者”

  “从出入境轨迹看,这一家三口是1月16日从武汉出境的,今天从曼谷回厦门,要提醒前台注意防护。”大年初一中午,在对曼谷至厦门的MF854航班旅客进行预排查时,六队民警焦宁发现了异常。

  新冠肺炎病毒传染力强,尽早找到来自重点疫区的可能携带者,进而区分密切接触者,是防控的关键。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这个有力的武器。早在上级正式通知运用API对从重点疫区旅客进行排查之前,焦宁和她的同事就从新闻报道中判断,此次疫情来势汹涌,有必要对入境旅客进行筛查,找出重点疫区旅客,提醒前台加强防护。自大年初一起,他们每天运用大数据平台,对当天出入境航班旅客的户籍地、证件签发地、出入境信息和民航、铁路订票信息进行全面筛查、比对,跟踪旅客的活动轨迹,实时判定该旅客是否为涉疫情重点关注人员。

  “排查范围尽量广、筛查尽量细,累一点没关系。毕竟,这是在和时间赛跑。跑赢了,领先越多,旅客就越安全,我们的弟兄们越安全。”民警王文超说。截至2月9日,六队累计筛查旅客10万多人次、调取记录8.1万条,成功向海关检疫部门报送800多条涉疫情数据信息,为争取口岸疫情防控主动权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2月7日,在对MF820航班286个旅客订票信息进行预排查时,他们发现有9名旅客14天内有途径武汉的轨迹,迅速将此信息通报给了海关,为锁定留观人员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忙碌的“中枢大脑”

  “你好,我在澳大利亚留学,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但听说因为疫情澳方限制中国公民入境,是这样吗?我该怎么办?”,勤务指挥中心民警杨健刚回答完咨询,电话声又响起:“你好,我订了2月3日到马来西亚旅游,请问现在还能去吗?”疫情防控期间,杨健和他的勤务指挥中心伙伴们不断接到类似的咨询。

  “疫情防控期间,口岸的航班和旅客少了,勤务指挥中心的活却更多了。”杨健说。一进办公室,密密麻麻的每日工作安排就映入眼帘,“每天8:00调度会前统计前日数据”“每天8:00和16:00向各队发放防护用品”“12:30前上报每日疫情防控汇总表”“16:00前向各单位通报第二天航班动态”“17:15前填报每日因疫情退回及劝阻旅客汇总表”……算上每个航班抵达前将排查出的涉疫情重点关注旅客通报海关、机场指挥中心和航空公司,处置各类勤务事件,查验结束后上报相关情况,几乎就没有停歇的时候。不是在忙,就是在忙的路上,这就是勤务指挥中心每天工作的常态。

  2月6日至8日,为了将滞留菲律宾的中国旅客接回,厦门航空公司每天加开往返马尼拉航班,由于航班抵达时已过深夜12时、每班都是满座,加上防疫和隔离工作前置,导致通关时间延长,为了确保旅客少些等候、早点回家,也为了口岸安全,勤务指挥中心及时制订专项勤务方案,指挥旅检队投入全部备勤警力,全程介入事件处置,往往一忙就到大半夜。2月8日凌晨,加班机查验中,值班室报警声此起彼伏,杨健衣不卸甲,连续处理了40多个勤务事件,一直忙到半夜3点多才结束当天勤务。算上前一天早上8点多开始接班,不知不觉间已经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

  “疫情防控期间,信息、物资、事件都要经过勤务指挥中心汇集中转,这里更像指挥中心了,更要求我们发挥好指挥中枢作用。”杨健说。在勤务指挥中心的指挥协调下,抗击疫情期间,口岸运行安全有序、通行顺畅,赢得旅客的满意和尊重。2月6日晚,在菲律宾滞留10多天后终于回国的泉州旅客林先生说:“感觉祖国没有抛弃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觉得很骄傲!”

  “你好,请问有口罩吗?”

  “喂,老同学,新年好!我们需要大量的口罩,你有什么购买渠道吗?”“××医药公司吗?新年好,请问你们现在口罩还有没有库存?”“好好好,我等你们的答复,谢谢......”2020年春节,后勤保障处副处长曾向前的每一天假期,基本都是在这一个个特殊的拜年电话中度过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防护物资的采购和供应,直接影响一线的信心和士气,是抗“疫”战线上至关重要的分战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每天消耗的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物资数以百计,与之相对的是市场上这类物资极端紧俏,供需矛盾突出。曾向前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和市场赛跑,为一线民警提供尽可能充足的防护用品。1月23日,在物资变得稀缺的前一天,他就抢先从医院买到一万个口罩配发执勤一线。从这一天起,他每天都在为采购物资四处奔忙,医院、药房、正规医药公司,一家家跑、一家家问、一家家抢,厦门地区货源严重不足,就驱车回晋江老家,沿着街道一圈圈转,不放过每家开门营业的药店、医院,口罩、酒精、手套、体温计……哪怕数量再少,只要有就照单全收、迅速送到一线。

  大年初三,通过朋友介绍,他从一家医药公司预订消毒液,但老板还在江西老家,初八才返厦,生怕这些物资被截胡,他就一天几通电话,拼尽全力锁住货源。初八当天,得知老板回到厦门,他立刻驱车赶到仓库,买下所有库存的消毒液。悬了一个星期的心,这时候才放了下来。

  曾向前的工作,保障了一百多名一线民警的安心坚守。1月23日至31日,在防护物资最为紧缺的时候,高崎站执勤一线的防护物资一直处于供应相对充足的状态,面对疫情,民警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这,就是后勤干部交出的答卷。

  “让工作不断线、练兵不掉线”

  “大家都到齐了吧?那我们就开始开会。”2月7日早上8时许,高崎边检站正在使用“蓝信”APP开视频会议。为了避免人员过分堆积造成交叉感染,要少开会、少人员聚集,怎么研究工作、怎么开展练兵?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把会议挪到线上,把培训改到云端,成为抗“疫”催生的工作学习新形态。

  自2月份以来,高崎站就将每天的调度会的会议桌摆在“线上”,把工作沉到了“一线”,这背后少不了七队的技术保障。“我们是4日接到任务,5日就需要把人员信息数据传输完毕,6日试运行,7日正式会议。”执勤七队负责人吴世雄说,“现在的防疫工作任务重,会议是要开的,但聚集在一起又不安全,线上会议是趋势。”接到任务的当天,吴世雄就开始着手办理,经过和兄弟单位的询问了解,多方比较后,部署了功能和保密标准满足边检要求的“蓝信”系统。当下正值企业休工时期,“蓝信”无法及时提供技术保障,吴世雄只能问企业要来文档材料,自己边琢磨边部署,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系统配置、账号整理以及人员信息导入等工作,还分享了自己总结的系统使用操作经验,并提供在线解答。

  目前,“蓝信”已经成为每日勤务指挥调度的利器,已经完成了“远程会议”“通知推送”“每日疫情报告”等工作。或许你会问,时下的信息沟通工具很多,开视频会议微信、QQ也能解决,吴世雄介绍:“微信的功能只能支持9个人同时开电话或视频会议,而蓝信可以达到150人同时电话会议、500人视频会议,这背后的功能更为强大。”

  “线上会议”只是第一步。目前,吴世雄正在和队里同事技术攻关,搭建网络教学直播平台,完成远程“云课堂”培训平台的搭建,让民警足不出户也能提高“作战”能力,为打赢抗“疫”持久战增加了新筹码。“疫情是灾难,也是催化剂,倒逼我们用好信息化技术,让工作不断线,让练兵不掉线,这是技术人应有的责任。”吴世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