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8-06-30 21:41:00来源:央广网

  

6月29日上午9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

  央广网北京6月30日消息 6月29日至30日,“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蒙古国科学院、印度新那烂陀大学、斯里兰卡比丘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故宫博物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佛教寺院的一百余名代表,共聚一堂,讨论、挖掘亚洲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海棠山摩崖造像的艺术意义。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内容涵盖“一带一路与宗教文化交流”、“蒙古地区佛教文化”、“佛教与文化交流”、“海棠山佛教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不同国家的学者纷纷登台发表论文。斯里兰卡拉达纳悉利长老《法显大师与无畏山寺》、尼泊尔的Kashi Nath Nyaupane教授《丝绸之路及其意义——以尼泊尔、梵语和佛教为例》、孟加拉国的Gyana Ratna Sraman教授《“一带一路”的先行者阿底峡——通往觉悟的明灯》、蒙古国朝·瓦·伊西道尔吉教授《论成吉思汗“得人心”用人之道》、日本立川武藏教授《宗喀巴对无自性的理解》、印度Arun Kumar Yadav教授《玄奘大师对大菩提寺的记述及其现实意义》、中央民族大学乌力吉巴雅尔教授《“一带一路”沿线上藏—蒙地区佛教文化遗迹》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一带一路”与佛教文化传播的意义。

  会议分为四个小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和探讨。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于30日下午顺利落幕。

  采访后记

  学者要将知识奉献于人类的事业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扬·凯朝在论坛期间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组织初衷和展望。

  嘉木扬·凯朝介绍,本次学术研讨会以亚洲佛教传统文化交流研究为主题,邀请各国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为会议撰写论文。

  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得到来自中国和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蒙古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共四十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院校、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与会的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多达76篇,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的要求写作。论文现在已经汇集成册,对蒙古文、日文、韩国文、英语等语言的论文,我们也逐篇进行了汉语翻译,以便与会者及更多读者能认知周边国家的宗教文化状况,并提供文化精神食粮。

  作为亚洲佛教交汇的典型节点之一,辽宁海棠山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承源头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南亚传承佛教道次第的修学系统。海棠山的大型密宗摩崖浮雕群为目前国内仅存,作为佛教思想与艺术结合的作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但此文化遗产一直未能得到学术界的足够关注,因此,本届学术研讨会特设专题研讨,并把最近几年来我们收集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

  嘉木扬·凯朝认为,结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承为国际间友好往来做贡献的精神,承担起以佛教文化为桥梁和黄金纽带的重任,圆满地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本次会议,这是主办方的初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编辑: 王文伟

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

6月29日至30日,“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